专访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雷霆先生
太阳能发电网讯:光伏行业近几年来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以2005年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纽交所引领的产业化高潮,遇阻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随后行业开始大起大落。至2009年一度全行业凋敝,堕入历史低谷。2010年又率先全球
专访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雷霆先生
太阳能发电网讯:光伏行业近几年来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跌宕起伏。以2005年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纽交所引领的产业化高潮,遇阻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随后行业开始大起大落。至2009年一度全行业凋敝,堕入历史低谷。2010年又率先全球经济复舒,并受欧洲“抢装”行情牵引而暴发全行业扩张。2011年,非理性扩张恶果显现,产业链供求严重失衡,但屋漏偏逢连夜雨,接踵而至的“欧债危机”与美国“双反”,令行业再遇“极寒”。
数度起伏,令光伏业在快速壮大的同时亦“遍体鳞伤”,如今多数企业几乎只存奄奄一息,急需“良医”予以救治。
毫无疑问,雷霆是最为了解光伏行业产业化发展历史的人之一。作为新疆新能源公司的创始人及首任总经理,雷霆在2000年便进入了光伏行业,并于2008年初接受施正荣博士邀请,出任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德电力”)集团副总裁,分管尚德电力中国事业部,统帅尚德电力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拓展。
雷霆亲历了这个行业由2000年左右开始产业化以来的全过程,见证了行业几乎所有的大起大落,对光伏行业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
日前,《太阳能发电》杂志记者带着对光伏行业当前遭遇与未来前景的困惑,在北京专访了雷霆先生,期望能通过与这位业内著名高管的交流,获得走出困境的启示。
记者:您几乎经历了光伏产业从零开始到如今规模的全过程,您如何看待这个行业过去这些年的发展?又如何定位行业当下的发展阶段?
雷霆:毋庸置疑,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光伏业有史以来发展最快速的时期。无论其中出现了多少问题,出现了多少反复,但产业化的速度和巨大成长都是不可否认的,是十年前我们根本不敢想象的成就。
十年前我们在想什么呢?那时想的是,什么时候这个行业才会出现兆瓦规模的订单?十年后会不会有?对当时的我们来说,兆瓦规模的订单简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可十年后的现在,我们却是在以百兆瓦为单位计量着订单。这种规模和局面,大大超出了我们当时的想象极限,那个时候也根本不可能有人预料到十年后行业会发展到如此庞大的规模。
当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确经历了很多起伏。但在我看来,无论困难还是辉煌,都是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我觉得,行业过去的这十年,发展应该是绝对主流。
而面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应该说不是以30年或50年来计算的,是可以无限长远地发展下去。因为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而我们一直依赖的化石能源却在不断减少,甚至已临近枯竭边缘。可我们已知的替代能源的发展并不理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除非有革命性的突破,比如发现更新更可靠更可持续的新型能源,不然太阳能源就将是我们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依靠。按照天文学的观点,太阳的寿命到现在才刚刚达到一半,还有50亿年的寿命,这相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是无穷尽的,而且是免费的。这种能源不去开发和利用,我们用什么?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行业的前景非常光明。而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甚至连初级阶段都算不上,不过是才刚刚起步。因为目前全世界的太阳能利用加起来也不到能源使用总量的百分之一,所占份额非常小,当它占到百分之五十的时候是个什么概念?那时的行业规模,会是个天文数字。
记者:在您看来,这个行业眼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雷霆:任何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都会面临许多的问题,太阳能行业尤其如此。我觉得,行业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应该是无序。这种无序,表现在产能扩张上过于激进,造成了产业链发展失衡,带来了供需之间、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之间不匹配,包括人才、资金也出现失衡。还有就是市场的无序竞争带来的产业畸形发展。我认为这些是行业目前比较突出的矛盾。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复杂,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出台政策去限制,而应该靠市场本身来调节,用市场行为来解决,用经济杠杆的手段可能会比政策限制更有效一些。行业发展到现在,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来看待发展中的问题。不能因为过去的暴利、一夜致富的神话,而看到如今只有微利就妖魔化这个行业,而应该让这个行业慢慢理性化、正常化。
行业目前最大的发展瓶颈,仍然是成本;其次是上下游之间的技术壁垒,比如电网的接入、承载、消纳,以及如何实现电池转化效率的不断提高等技术问题;再者,就是人们对太阳能这一技术及其前景的认识,比如它是不是真的能够代替传统能源等。
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光伏业会迎来巨大的发展,在现有产量基础上实现每年翻番也不足为奇。
当下的中国光伏业,实际上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全球经济不景气和欧债危机造成各国补贴减少,对行业的发展和扩张形成制约;同时,美国又祭出“双反”的竞争手段,这将是一场持久战,是会影响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的销售的。如果没有欧洲、美国这些大的主流市场,中国这么大的产能如何消化?这对行业、对政府,都将是一个考验。
实际上,政府这两年也已经看到了光伏行业的发展困境,也一直在主动调整政策。比如去年出台的上网电价补贴政策,使去年一年全国的新增安装量超过了2GW,相比2010年的500MW翻了几倍,这是非常不得了的增速。尽管这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市场问题,但我们要看到,这毕竟是政府在主动采取措施。而今年国家能源局的规划更是要达到3GW以上,相比去年又是至少有50%的递增。如果投资者的积极性足够高、金融能力足够强,今年的实际安装很有可能达到4~5 GW,那就更是在去年基础上翻倍了,这样的增速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如果真的达到了这样的安装量,那中国就会超过德国、美国,就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
记者:由于无序,所以行业面临着洗牌与整合,您怎么看待这个趋势?
雷霆:洗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这在今年初已经反映得比较明显了。我觉得,这次洗牌可能会分几个层次进行。
首先是那些原本打算来这个行业淘金的人会主动离开,因为淘不到金了;其次是一部分主业不是光伏的公司可能会主动或者被动退出,他们也许的确是想在这个行业长期发展,但目前还没有做起来,且在人才、成本等各方面又没有明显的优势,这类企业的生存会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拼人才、拼资金实力、拼规模、拼技术实力的竞争中,有可能会成为第二批忍痛离开的企业。当然,最重要的是会有一些实力很强的新进入者产生。比如说眼下新进入这个行业的一些“中”字头、“国”字头企业,他们既有资本实力和背景,又掌握着人才等各方面资源,尽管由于新进入,他们在技术等方面可能还不够领先,但却完全可以通过购并、重组等方式迅速站到第一方阵里去。甚至有些企业在进入这个市场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是第一方阵里的成员了,比如五大电力集团,比如正准备介入这个行业的一些石油、钢铁集团等。
所以,这次的产业重组或者说行业整合,也许各种模式都有,但最终仍是实力决定一切,是依靠实力、资本和资源来说话的。
记者:面对如此严峻的竞争形势,尚德电力这样的行业领军企业会如何应对?
雷霆:尚德也在与时俱进。合作才是发展的硬道理,竞争永远都不是最好的策略,尽管我们无法避免竞争。
我们也在通过对资源的不断整合来应对复杂的市场局面,比如参与下游电站建设,以电站资源的合作来带动产品销售。尚德这些年来的发展,应该说积累了不少各方面的资源,我们愿意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去展开市场方面的合作,包括可以跟竞争对手合作,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就不用硬对硬的拼杀,就像在高手之间过招,在谈笑间就解决了问题。
今年市场最不正常也最尴尬的一点,就是让我们感觉到了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与日俱增的安装量,项目动辄就是百兆或几百兆的规模,这种增长热火朝天、如火如荼。而另一方面却是产品价格一路下行,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让人感受到如严冬般的寒冷。
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环境里,大多企业的日子都不会好过,没有哪个行业会是产业链一端的日子很好过而另一端的日子却很难过,这种局势不可能持续,因此需要行业里的企业都能够自律,能够客观的去反映和表现自己,而不是一味以低于成本的方式去恶性竞争甚至是自杀式竞争。
记者:那么中小企业的出路呢?
雷霆: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背景,所以很难笼统地说怎么做才好。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成本、技术、资金和人才这些方面,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都必须自己去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去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不然就真的很难有前景。简单的说,在跟行业第一方阵里的大佬们的竞争中,因为你规模小,那就要发挥你轻快灵活的特点,把你的优势发挥出来,找到亮点,让市场接受,你就可能会获得生机。
可以确定的是,这个行业的确前景无限,但这是有时间概念的,是需要过程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捱得过这个时间,是不是能够活着等到那一天的到来。这个行业的波动性很强,但无论是高潮还是低谷,都有活得很好的企业,也都有活不下去的企业。
记者:这个产业的周期性有什么规律可把握吗?
雷霆: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会有自己的轨迹,光伏产业也不例外。我认为这个产业的周期性跟两个因素有关。
第一是跟我们国民经济的五年规划模式有关。每个五年规划中的第一年,基本都是在做规划、拿方案,资金也还在落实中,因此多数行业都会处于萧条状态;而到了第二、三和四年的时候,就要赶紧完成投资,不然目标无法实现,这时行业开始蓬勃发展;再到第五年时,就是收尾了,行业也跟着开始冷下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曲线非常典型,基本上跟政策曲线吻合,太阳能行业当然也不例外。
第二,这个行业不是一个独立于世界的行业,当然不可避免要受到国际经济变化的影响。事实上,这个行业是先有国际市场再有中国市场的,目前也仍是国际市场远大于国内市场,因此国际市场的任何变化都会带来影响,都有可能带动行业波动。
记者:那么,您怎么看待国际贸易壁垒对光伏行业的影响?
雷霆:这个问题不太好讲。如果把它看成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那它就只是一个贸易壁垒和贸易战。但这种贸易战的背后,往往隐藏的是政治原因。当这两者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很难说清楚对方到底是什么目的,是真的要把你堵在门外呢,还是有别的什么想法,很难判断。
拿美国的“双反”来说,全世界好像只有美国人认为卖给他便宜的东西是错误的,必须要卖给他贵的才是好的。可世界上有这么傻的人吗?所以这是一对矛盾,逻辑上讲没有这样的人,但实际上他就是这么做的。美国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光伏企业也反对这种做法,这说明美国的光伏企业界也并不想要贸易战。
因此,贸易壁垒的形成,或许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不管是什么,这种贸易战对中国的企业确实有影响,也对对方的企业有影响,这会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其实没有赢家。
记者:为了应对困境,大家都往下游去投资电站,希望通过创造下游的需求来消化上游的过剩。但问题是,在国内投资电站能盈利吗?
雷霆:从经济模型上讲,在国内投资电站完全可以赚钱。从目前一元钱的电价和建设成本来计算,达到8%的资本金收益率完全没有问题。但最终能不能赚到钱,每个电站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要看你的诉求是什么。
如果你的资金原本就闲置着,你也不图什么巨额投资回报,只是图长期的稳定收益,那就完全可以去投资电站,因为其收益是有国家保障的。只要算好账,做好每个环节,每年获得8%、9%或10%的回报都有可能。但如果你希望每天都翻番地挣钱,那投资太阳能电站肯定满足不了你的需求。
当然,目前的政策可能还有很多细节有待完善。比如上网电价执行多少年、一元钱电价持续多久以及并网接入审批程序等一系列问题,其中还有一些不能确定的因素,还需要政策不断细化。
但对以制造业为主的上游企业来讲,去投资电站就只是权宜之计了,目的还是为了拉动产业发展,为了产品销售。因为制造业企业依靠的是资金的周转来获得生存和盈利,如果去大量投资下游电站而把有限的流动资金都固化了,那企业可能就麻烦了。
记者:去年青海格尔木地区实现了GW规模的安装,据说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发了电也送不出来,您如何看待国内光伏应用的模式问题?是大型荒漠电站更适合,还是屋顶或是别的方式?
雷霆:格尔木的光伏电力不是送不出来的问题,而是因为这1GW的电站集中安装在了格尔木这一个点上,而当地电网的负荷却不大,从网架结构和电力配置上接纳不了这么多的太阳能这种不稳定能源。
对电网来说,原来的电力设施的设计,考虑的是整体用电、支流用电这些电网的结构问题,在规划上没有考虑到会有这么多太阳能电力的接入和消纳问题。所以,突然有这么多的电流集中在一个点上,虽然都是合格的电能,却不是电网一下子就能消纳的。
但这不是个致命的问题,只需要对当地电网稍加改造,就能很好地解决。
太阳能发电和风电不太一样,风电还会有一些“弃风”现象,比如当电网不需要那么多电力不让其上网时。太阳能发电基本没有这个问题,它的发电曲线跟我们的用电曲线是基本吻合的,白天用电多的时候也正是太阳能在发电的时候,而太阳能不能发电的晚上也正是用电少的时候。因此,这对电力调度来说实际上影响不大,在技术上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问题。关键是太阳能发出的电力要尽可能稳定、可靠,对电网的安全没有影响。
太阳能光伏应用无非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并网输电,从并网的角度讲,大型荒漠电站无疑是最经济最具有规模效益的;二是与建筑结合在用户侧的并网应用,这种方式可以自发自用,减少了对电网的依赖,这个市场也很大,只不过在国情、制度或者应用技术方面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第三个应用方向现在还不太明显,但很快就会发展起来的,就是独立的太阳能电力应用,也就是既不向电网卖电也不用城市屋顶,而是建成独立的离网型电站来满足生产需要,或者把太阳能电力直接转换成别的利用形式,比如充电桩、制氢或者海水淡化等,或者像科幻小说中描写的那样把太阳能制出的氢储在燃料电池里做成能量块,然后可以在超市中出售——这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记者:您如何看待这个行业流行的全产业链模式?
雷霆:判断一种商业模式是不是好,要看它能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适应的就是最好的。
从客观上来讲,全产业链模式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其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资源短缺。过去因为拥硅者为王,所以大家都在硅料上去做文章,都希望自己能够解决原材料短缺问题。这种哪个环节弱了就冲到哪个环节去的做法,在短时期内规模不大的情况是可以的,但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时,这条路肯定走不下去。原因在于:第一,这种模式需要的资源量太大,很难有企业能够从头到尾配置那么多资源;第二,就算有企业能够实现这些资源配置,但肯定无法将成本、技术、人力和规模效益等环节都做到最好,其中一旦出现短板,企业运转就会出现大问题。
所以,当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专业化分工依然会成为必然。专业化有利于把每一个环节做精、做优,把成本做到最低,能够形成规模优势,可以带来人才、资金、技术等各方面资源的聚集,最后形成规模效益。目前只是因为一些资源还比较短缺,上下游还不是十分匹配,特别是良性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形成,因此很多企业也是被逼无奈才往上下游延伸,才形成这样一种愈演愈烈的发展模式。
记者:现有的光伏技术能支撑着这个行业走多远?
雷霆: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更新换代、不断产生新的技术来替代过去旧有技术的过程,光伏当然也不例外。
光伏技术在不同时期存在的合理性,不应以从太阳中获取能量的绝对比例来衡量,而应取决于它是否能够从经济性、安全性、科技性和环保性等各方面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和现实条件。这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如果满足,它就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和继续发展的空间。
目前来讲,成本仍是阻碍光伏产业大规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毕竟这个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大量政府补贴。当有一天光伏不需要补贴而跟其他能源一样平价的时候,才真正具备了竞争优势,才有条件去替代现有能源,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