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老顽童”余国光

吴军杰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编辑:admin 余国光BIPV 鼎城新能源
文/图︱吴军杰 “你就当作是提前给我写一篇悼词吧!” 著名光伏系统专家余国光老先生在接受本刊专访时爽朗地说道。 笔者与余老相识已有数年,平常交流颇多,也算是忘年之交。因此深知,真要按老先生的玩笑去给其“盖棺定

文/图︱吴军杰

 


  “你就当作是提前给我写一篇悼词吧!”
  著名光伏系统专家余国光老先生在接受本刊专访时爽朗地说道。
  笔者与余老相识已有数年,平常交流颇多,也算是忘年之交。因此深知,真要按老先生的玩笑去给其“盖棺定论”的话,至少有两大难点。
  一是这位上世纪70年代末即已开始光伏技术研究与实践的老专家,浸淫于这个行业内的年头甚至已快接近笔者的年龄,曾创造了多项国内光伏技术及应用的第一,如第一片硅外延材料研发者、第一片绒面电池研发者、马背电视及一体化太阳能电视发明者、第一台车载移动光伏发电系统研发者、高扬程光伏发电沙漠扬水系统专利获得者等,还获得过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这样一位研究成果丰硕、实践经验丰富的老专家,远非笔者之力所能“定论”得了。
  二是如今已74岁高龄的余老,不但身体硬朗、精力旺盛,依旧奔波在光伏第一线,而且创新意识也不减当年,古稀之年还研发出被评估价值近亿元的“高平整度一体化太阳能发电整体屋顶”等多项专利技术。这样一位还在不断创造着价值和财富的老人,也远没到如一些人退休后写写回忆录那般“盖棺”的时候。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毕业生,余老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国防科委工作,后调往新疆,一待就是三十多年,并因此与光伏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可以这样说,十年前的国内光伏界,如果说有不认识或不知道余老的,基本可以肯定是刚刚入行的新人。
  记得第一次见到余老,是数年前在北京的一个会议上。老爷子慈眉善目,操着一口生硬的普通话,小而有神的眼睛让圆圆的脸庞堆满睿智,略微有些矮的个子敦实而硬朗,咋看之下,很有些相似晚年的小平同志。
  时隔一年后,因事与余老相约来京再见。才不过略微寒暄,彼此尚未坐下,老爷子却一改先前生硬的普通话,冒出了一口原汁原味的四川腔调,还一脸正经告诫笔者:听不懂四川话“可是要犯政治错误的哦”。
  在四川话长长的尾音中,老爷子促狭的坏笑一闪而过。说不好普通话还“强词夺理”的老爷子,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当余老得知笔者也是四川人,且亦是“烟民”之时,立马像个孩子一样特别兴奋,急忙从兜里掏出了一包几十年不离身的老牌子香烟,一把用力攥住笔者的手,不由分说地就塞了一支过来,嘴里还“理所当然”地改了对笔者的称呼——“兄弟”。
  不过晃眼之间,就跟笔者熟得像是认识了多年一般,还那么“顺理成章”地就给笔者“长”了辈分。
  与余老相熟久了才得知,老先生的没个“正形”,是身边所有人都熟知的——无论聊天还是谈工作,乃至合作谈判,老爷子开口的第一句话几乎就总是滑向了玩笑的边缘,表情还总是那么“一本正经”,满身川人式的狡黠与幽默,常常让人“猝不及防”,亦防不胜防。
  余老的好奇与好学也是少见的。如此古稀之年,居然还赶了年轻人的时髦玩起了QQ,恐怕在同龄人中已无出其右者。就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老爷子的笔记本电脑里还不时传出QQ那熟悉的“滴滴”声。而每逢此时,老爷子都要偷空看上一眼,或者熟练地敲击键盘“聊”上几句,看那从容不迫与气定神闲的架势,估计也已是“专家”级的水平了。


  而余老对待工作的认真、执著,同样也是很多人所不能及的。
  一次,笔者陪同余老去一个光伏电站。由于工地位于山区,加上阳光强烈、空气干热,因此坡陡土大,脚后跟都能带起扬尘。随行的几个年轻人爬上工地即已气踹吁吁、满身尘土汗渍,可余老从山坡上下来后,甚至没顾得上抹一把满脸的汗水,就又顶着烈日拿出仪器亲自测量起角度、纬度等数据来,接着还又小跑着爬上旁边的一个山坡去观察地形,矮小矍瘦的身影在山坡间窜上窜下,竟丝毫让人看不出来是位年逾古稀的老人。
  类似这种一丝不苟、浑然忘我的例子,在余老的工作经历中不胜枚举。对此,陪伴余老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伴儿是最了解不过的了。
  尽管老伴儿对余老如此年岁仍如此折腾常常“恨”得“咬牙切齿”,却也早已习惯随着余老天南海北,既当“跟班儿”又做“领导”,看管着老爷子的生活后勤。三十年前去新疆如此, 三十年后“转战”山东亦然。
  余老常跟笔者玩笑,称自己就是一个“再就业的农民工”。但熟悉老爷子的人都知道,老人家不是享受不来天伦之乐,而是无心闲下来,也闲不下来。老爷子丢不下的,不仅是干了差不多一辈子丢不开的光伏,还有着利用光伏造福社会这篇大大的文章。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像余老爷子这样一位豁达乐观、童心未泯的“老顽童”,不也正是中国光伏业的一“宝”吗?
  这,就是自称光伏“老兵”的余国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