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怎么了?

吴军杰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编辑:admin 光伏产能过剩规模化创新同质化
“硬币”的另一面是,光伏能有如今的规模,能如此快速地降低成本到日趋接近平价的水平,却恰恰是因为一哄而上的非理性投资,恰恰是因为各方力量的“瞎掺和”及其竞争 《太阳能发电》杂志 文/ 吴军杰 由“香饽饽”变成

  事实上,光伏技术生存的基础及其前途,是建立在其与传统能源的价值对比之上的。正如前文《为什么是光伏?》所言,上世纪70、80 年代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会兴起民用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推广,当时的全球性石油危机正是其中最直接的推手。而近十多年来这一波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兴盛,难道没有石油等大宗资源商品价格处于历史高位的原因吗?
  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很难理解光伏当下所处的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也就看不到光伏技术在现实利益面前的价值脆弱性。
  因此,对于尚未实现平价利用的光伏来说,成本更快下降依然是必然方向,其长远价格目标,甚至要低于当下的火电。因为,随着全球经济衰退加深,石油等大宗资源商品价格的下降成为必然,如果没有超值的价格竞争力,在传统民生行业都自顾不暇的形势下,拿什么来继续补贴光伏?近期欧洲国家补贴政策的摇摆,是否已经显露出了这种考量?
  除了巨大的技术进步外,要实现更快速更大幅度的成本下降,或许只有更大规模的产业化。但问题是,在一个人为创造的并不稳定的需求市场中,已有产能都难以消化,更大规模的产能又如何消纳?而如果不能维持一定的下游需求和上游产能规模,又如何保障光伏产品的价格还具有相对的竞争力?
  对当下的光伏业来说,“产能过剩”的确是把双刃剑,却也是其没得选择的唯一武器。
  光伏业的十年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如果没有上游产能的不断扩大和残酷竞争,这根本不可能实现。仅去年下半年,光伏组件的价格还在10 元/ 瓦左右徘徊,如今却已降到了4 元/ 瓦以下,其中技术进步的作用甚至可以忽略,产能过剩带来的白热化竞争才是根本原因。
  “多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那些前路以及当下还在上演着的“先烈”故事,无法不令人唏嘘。巨大的产业起伏,深深地伤害了这个行业里许多企业以及企业家,在施正荣与彭小峰两位曾经首富的黯然身影后,又有谁知道还掩藏着多少魂断光伏的热血男儿?
  可是,这就是产业规律,一个仍需要在过剩与规模成本之间寻找均衡的新兴产业的初创期发展规律。

 

  创新与同质化两难
  在产能过剩的语境里,同质化产能的快速复制最被指责。
  但是,通过大规模生产品质高度一致的产品来提供稳定且同质的服务,却正是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光伏能例外吗?
  2010 年年底,笔者曾与一位业内上市公司高管回顾当年疯狂的产能扩张竞赛,这位高管对此有两个结论:一是光伏行业死不了了,二是薄膜技术暂时没戏了。
  他的结论,恰恰道出了光伏在产业化发展初期的一组内生性矛盾——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与规模化一致性生产降低成本两者的难以兼顾。
  正如这位高管所言,光伏业自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的这轮扩张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基本确立了以晶体硅为主流的技术路线,二是快速的规模化快速地降低了其生产成本。
  不过,在产品一致性方面,晶体硅技术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完全还有通过更大规模批量生产一致性产品来压缩成本的空间。也因此,同质化产能的复制与扩张,依然是光伏更快速降低成本的有效路径之一。
  可光伏毕竟是个技术行业,如果没有技术创新作为基础,被其它新技术淘汰会是迟早的事。而在全球经济衰退及财政趋于紧张的背景下,依靠补贴才能生存的光伏业,不但需要各方面大大小小的创新,甚至需要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来不断冲刺平价以及对现有成熟技术形成冲击,才有可能更快获得与传统能源平等竞争的能力。不然,就很有可能丢掉已然取得的相对竞争优势,乃至在传统能源价格回落中再次错失历史发展机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