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中国电改的十年迷途?

来源:经济观察报 编辑:凌月 分布式光伏电改
      1885年,美国物理学家威廉·史坦利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商业应用的变压器。这一发明宣告了电力供应可以克服最大距离和负荷的限制,而此前,正因为这一限制,各地的电力用户往往都是依赖距离他们不远处的小型发电站。那时所有发电站都是“分布式”的,规模较小,彼此很少连接。   一年后,史坦利在马
实际只发了132亿千瓦时。由于电力消纳不掉,而计划外发的电一度只有2~3分钱,二滩一投产就面临亏损,大半生产能力只能以弃水方式白白浪费掉。

  当时的国家电力公司既管理和运营电网,又有自己下属的发电厂,在调度中往往会优先满足自己的电厂发的电上网。电力公司以省为实体,各省电网之间很多没有连通。即便连通,之间也形成了市场壁垒。各省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都愿意用本省发的电。

  以三峡水电站为例,当时也面临电力消纳不掉的问题,为了解决三峡电力的出口,国家甚至组织专人去各省游说,希望消纳一部分三峡电,但几乎处处碰壁。

  据前国家能源局长张国宝回忆,当时找重庆,重庆称为三峡建设移民做了很大的牺牲,不愿再承担消纳电力的负担。找湖北,湖北称自己水电丰富,不需要。找河南,河南称煤炭资源丰富,主要以火电为主。找江西、安徽,他们都称自己是农业大省,用不了太多电。只有江、浙、沪没有拒绝三峡水电。

  在到处存在垄断壁垒的背景之下,大规模跨区域输送电力,成为难以解决的体制问题。

  1999年4月19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到四川西昌观看卫星发射,活动结束后,余兴犹存,便启程前往附近不远处的二滩水电站考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心痛不已。“现在一边用煤发电,一边却建好了水电站把水白白放掉,这种做法不可理解,世界上有哪个国家会这样做?”据曾担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回忆,回到北京后的江泽民立即把他叫去这样询问道。

  随后一场解决西部电力外输,同时解决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用电瓶颈的工程开始酝酿,电力改革的萌芽产生。

  2000年6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召开第九次会议,在讨论研究三峡的电力消纳和分配问题时,时任国家总理的朱镕基指出:“电力行业‘省为实体’的改革已走样为省间壁垒,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出现了很大障碍,必须重新审视。解决三峡的电力消纳问题要结合制定‘十五’规划以及我国电力管理体制改革通盘考虑。”会议决定,由国家计委牵头,会同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务院体改办以及国家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尽快研究提出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此时,在权力顶层的意志下,借势西部大开发这一国家整体战略利益的驱动,电力改革在外部“非利益共同体”机构的参与下,终于蹒跚起步。

  几经调研和讨论,电力改革方案终于在2000年底正式上报。方案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确定为电力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力图实施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立竞争,开放区域电力市场,改变电网企业独家购买电力的格局等等。由于电力改革牵涉面广,各方利益需要妥协和平衡,方案上报后一度陷入停顿,后来在江泽民的多次过问下,才将电力改革推进下去。

  200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发布了“国发5号文件”。年底,国务院又正式批复《发电资产重组划分方案》,在原国家电力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两家电网公司,五家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家辅业集团公司。

  自此,电力体制改革终于艰难成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