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超日”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编辑:admin 光伏超日电站投资
《太阳能发电》杂志2013年1月特别企划——疯狂“超日” 策划:《太阳能发电》杂志编辑部 统筹:秋石 采写:吴军杰 张广明 一趟普通的商务之旅,却演变成了耸人听闻的“携款潜逃”,

“转型”之殇

  比如拿出产量的10% 去参与电站的投资,在市况不好的情况下,如此的投资规模既可销售产品,风险也基本在可控范围内。但大规模参与下游投资,则对其资金链管理和电站质量把控能力,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太阳能发电》杂志记者︱张广明

  当下许多光伏制造企业的所谓转型,其实只是糟糕市况下的被动无奈之举。
  表面看来,光伏制造业企业投资下游电站可谓一举两得,既可以增加组件等产品销售,又能够获得电站的投资收益。
  可“鱼”与“熊掌”,又怎会那么容易兼得。从近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被国内许多光伏企业津津乐道的这一集体自救式的商业模式转型,正面临全面崩坍的危险。
  超日太阳“跑路门”事件,或不过是一个被市场随机抽取的样本。
  有熟悉内情的人士表示,超日太阳之所以出现今天这种局面,除了在融资策略上的失误外,更多的还是由于过于贪婪,对电站业务采取了较为激进的投资所造成。
  “超日的贷款之所以遭遇银行抽贷,与其金融合作过于分散而没有‘绑定’一家或几家银行有关系,但这只是表面的导火索。更多的原因,还是其受短期利益诱惑,导致在电站投资规模上的失控。”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为了缓解短期经营压力,投资电站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如果大规模投资电站,除了会遇到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外,在电站建设中的质量把控也会有许多问题。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除了超日太阳外,大规模投资光伏电站的A股上市公司还包括海润光伏、向日葵等。

 

  备受青睐的“转型”
  在国内上市的光伏制造企业对光伏电站的规模化投资,始于2011年。一些企业全面出击,甚至令人忽略了其制造主业。
  自2011年度开始, 超日太阳便开始通过其设立于香港的子公司——超日香港在境外建立多家公司,并由后者与第三方合作共同开发光伏电站。
  根据中报,截至目前,超日香港出资设立或收购了超日Sunpeak、超日USA、超日意大利和超日卢森堡等境外投资公司。超日的上述境外投资公司通过与SolarprojekteGmbH Andreas Damm 和GreenleafTNX Mangement Ltd 等境外公司合作建设电站,电站的选址、施工、与当地银行和政府的谈判均由后者完成。而在电站建设完成后,或出售给第三方、或持有并运行,也均由上述公司负责。
  同样也是在2011年,向日葵成立了向日葵(卢森堡)光能科技有限公司,并通过收购项目公司的方式来进行光伏电站投资。资料显示,在向日葵(卢森堡)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已经收购了四家项目公司的股权。
  随着光伏行业经营困境的进一步加深, 投资电站, 被许多光伏制造企业当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仅2012年下半年以来,海润光伏公布的的光伏电站投资项目就超过了200MW,其中包括位于青海格尔木的40MW 以及位于内蒙古等地的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能过剩大背景下,一些企业所投资电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甚至不乏“放卫星”之嫌疑。
  这其中,最为抢眼的后起之秀则为“中环股份”。这家主要业务为半导体及光伏材料的上市公司称,在未来五年内,将联合其他四家企业在内蒙古投资建设7.5GW的光伏电站。最新信息显示,由四方共同出资的上述合资公司已经成立,将主要从事聚光光伏系统的开发及建设。


  短期的逐利冲动
  有意思的是,与在境外上市的企业相比,在国内上市的二三线光伏企业对电站的投资更为疯狂。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国内的股市监管政策侧重不无关系。
  “根据最新规定,连续两年亏损就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其后如果还不能扭亏的话,将要被进一步的实施暂停上市以及终止上市。
  对于许多光伏企业而言,2012年亏损已经是确定的了,而从行业大环境来看,最近两三年之内能否有明显好转也是不好说的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出于短期业绩的需要,只有大规模投资电站了。”上述人士表示。
  进一步分析来看,不少企业投资电站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自投电站的方式来销售组件等上游产品,既可以增加销售收入,还可以人为提高组件等产品的销售利润率,以满足其在资本市场再融资的需要。
  “主要的操作模式就是提高对合作电站的组件的销售价格,将原本属于电站的部分收益转移至组件等产品板块,以此抬高该业务板块的毛利率,为以后的融资提供便利。”有证券分析师介绍说。
  从一些公司的数据来看,确实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以超日太阳为例,2012上半年就曾向其境外投资公司及下属电站项目公司的控制方及其关联公司大规模的销售太阳能组件,确认销售收入共2.95亿元,而对上述公司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合计为9.3亿元。此外,还向超日意大利及下属电站项目公司的控制方Solarprojekte GmbH AndreasDamm 销售太阳能组件,确认销售收入共1.91亿元,对其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为2.41亿元。
  无独有偶,其他光伏企业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情形。

 

  “刀尖上的舞蹈”
  不过,这种“自产自销”的业务模式无异于火中取栗,风险随时存在爆发可能。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仍以超日太阳为例,2010年11月份上市时,其共计募集资金22.87亿元,且在2012年还发行了10亿元的公司债。但截至2012年6月末,该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2.1亿元。
  超日太阳上市时募集的20多亿资金,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已几近消耗殆尽,换来的则是高达20多亿的应收账款以及近10亿元的存货。其中,仅上述境外公司以及其关联方的应收账款余额就合计达到了17.5亿元,计提坏账准备1.87亿元。
  此外,从该公司的负债来看,截至2012年6月末,资产负债率为64.05%,同期的短期借款余额高达19.21亿元。
  对此,超日太阳近日也发布公告承认了存在流动性风险。该公司公告称,受光伏行业不景气以及大规模投资电站影响,公司在境外的电站资产及应收账款较多。而截至目前,公司已经有3.8亿元银行借款逾期以及3家供应商因货款清偿事项提起诉讼,涉及货款9000万元左右,目前公司正在与供应商协商还款事项。
  除超日太阳外,另外一家大规模涉足电站业务的国内上市公司海润光伏,其财务数据也不容乐观。截至2012年9月末,海润光伏的资产负债率为74.42%,已经超过了70%的警戒线。
  “从截至2012年三季度的资金状况来看,海润光伏靠融资以及经营活动已经很难完全覆盖当期的电站投资支出,之所以其账面上还有10多亿元的现金,完全是因2011年市场状况相对较好时的积累所致。但在失去了造血功能后,仅靠存量资金能支撑多长时间,还很难说。”
  有分析人士认为,与超日太阳相比,海润光伏的相对优势在于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较大,尤其是在资金以及补贴方面。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末,海润光伏当期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3.74亿元。
  除了资金状况外,光伏制造企业投资下游电站的另一大考验,则来自于对电站质量以及并网等方面的控制能力。
  “对于首次涉足电站建设的制造业企业而言,电站建设中的质量把控以及后续的并网等各个方面,都是考验,尤其是对那些号称一年动辄要建上百兆瓦的企业而言,风险较大。比如超日太阳在西藏就有一个项目,建成很长时间都没能并网。”上述分析人士透露。
  在这位分析人士看来,制造企业不是不可以投资电站,但要掌握好一个比例和尺度。“比如拿出产量的10% 去参与电站的投资,在市况不好的情况下,如此的投资规模既可销售产品,风险也基本在可控范围内。但大规模参与下游投资,则对其资金链管理和电站质量把控能力,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很可能是自取灭亡。”
  此外,在参与方式上,也应该要有所选择。“最好是采取与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下游电站建设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如可以参与前期的项目立项以及工程建设等, 最好不要做业主, 因为电站的资金回收期一般都要数年,这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资金链。从现实情况来看,组件企业通过参与前期的项目立项、工程建设等,已经达到了销售组件的目的。”上述分析人士忠告光伏制造企业,不能太贪,不能既想要组件这部分的收益,又想要电站环节的收益,那样迟早会出问题。
  超日太阳当下面临的困局,值得所有光伏企业警醒。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