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太阳能发电》杂志编辑部
统筹:秋石
随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电监会近日发布新一期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配额交易的方案,包括光伏发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的拖欠情
综合来看,德国“绿电制度”包含了两个核心强制目标,一是电网无条件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二是高出传统能源的成本由电费附加承担。另外,还规定了电力生产企业向电网提供绿色电力会获得一定的补偿。
正是这种既有强迫又有鼓励的政策设计,让光伏应用的推广获得了资金和动力,也由此带动了上游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
因此,从德国等光伏先行市场的成功经验来看,解决好了下游应用端的资金来源,也就解决了整个产业链的资金流问题。
中国光伏产业之所以面临如今的资金流枯竭窘境,除了因外需严重萎缩外,国内应用市场补贴制度的设计不够科学、系统,是根本的原因。
苏维利认为,国内补贴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一是没有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对光伏电力进行全额收购,二是补贴年限的不明确。
据他介绍,目前国内以上网电价获取补贴的光伏电站项目,几乎都采取与当地电网公司一年一签合同的方式。“几乎没有人知道下一年还是不是这个电价,更没有人知道这个电价会执行多少年。”
上网电量的不明确,更是被指责为目前光伏电价补贴制度中的最大不确定性,“今天电网高兴了,你发多少电可能就收多少;明天不高兴了,可能一度也不收。如此一来,我如何计算投资回报?如何跟股东和投资者交代?”苏维利对记者抱怨道。
而目前较受业内制造企业欢迎的“金太阳示范工程”补贴制度,更是饱受诟病。北京辰源创新电力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建波就认为,“金太阳示范工程”实际上是在鼓励“以次充好”和“假冒伪劣”,其补贴模式存在明显的问题,不仅浪费了原本就很宝贵的资金资源,还涉嫌制造利益寻租空间。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不能从源头上理顺目前的补贴制度,光伏这一新兴产业很可能将因此错失最好的发展良机。
源头的压力
经过十年的发展,德国如今已有16%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不仅超额完成了2000年的目标——到2010年至少有1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还把2020年的目标20%提高到了30%。
资料显示,自实施可再生能源制度至今,德国已成功避免将8000万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排到大气层中,并提供了将近30万个就业岗位。该制度还少见地得到了德国各政治派别的一致支持。
但这一制度在近年来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主要原因在于日渐庞大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压力。同时,过去10年中,德国电力价格飙升了60%多。一些意见因此认为,正是可再生能源的大量应用拉高了电价。
而国内市场,面临的却是巨大的补贴资金缺口,乃至形成目前无钱可补的局面。
据业内专家估计,目前财政拖欠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补贴已高达百亿元。其中,仅欠国电龙源一家企业的电费就在50亿元左右。
2012年10月,财政部明确表态将着手清理拖欠可再生能源电费,但目前也只清欠到了2011年。
2012年11月底,国家发改委、电监会公布了2010年10月-2011年4月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补贴分配方案,结清两年前的欠账,但2011年5月~12月的欠账未有下文。
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拨付2012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近86亿元,用于补贴2012年1月1日以来列入补贴目录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量。根据分配方案,其中风力发电所占比重最高,为58.5亿元,太阳能发电获得的补助最低,仅有7.23亿元。而据测算,目前仅风电所需补贴就在200亿元以上,再加上太阳能、生物质能,86亿元远远不够,缺口巨大。
上述业内专家介绍,由于资金征收不到位、拨付不及时等原因,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不断扩大,已出现了“寅吃卯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