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为企业买单,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这些年来,政府为企业买单的事,在全国各地都大量存在。发生这样的事,说明我们离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还很远,因为政府还没能真正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政府职能的转变还走在半路上
来源: 上海证券
于是,政府对尚德的各种支持和帮助,也就完全超出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超出了市场经济所能够承受的政府对待企业的态度,落入了俗话所说的“七分帮忙帮倒忙”的怪圈。更要命的是,就在施正荣已预感到风险逼近,并采取资产转移方式,将风险留在国内、留给政府的时候,无锡市政府却还浑然不知,仍在不遗余力地将各种资源与资金、政策与条件输送到企业之中,并为施正荣转移资产、转移利益提供很大空间。如果政府熟悉和了解尚德的情况和施正荣的暗度陈仓之计,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阻止其转移资产、转移财富、转移利益,让施正荣拿得起也放得下。那么,或许尚德还不至于出现这么大的漏洞,留下这么高危的风险。
可惜,这一切都在政府的眼皮底下发生了,直到风险实在捂不住了、债务实在躲不开了,才匆匆采取防范措施,只是已错过了时机,一切都已太晚了。
事实上,用债务累积起来的无锡尚德,从施正荣成为中国首富的那一刻起,就已达到了风险随时可能爆发的地步。问题是,在政绩的“饥渴症”下,只要风险不彻底爆发,一些地方官员就都能容忍。他们唯一想做的,就是风险不要在自己的手上爆发。
类似问题,再往前推一点,包括江西赛维在内的其他新能源企业,也同样存在,同样十分严重。只是,谁也不愿去揭开这个秘密、刺破这个问题泡沫。
这既是地方政府可敬的地方,也是地方政府可悲的地方。可敬的是对经济发展的热情,对培育大企业、大企业家的决心。可悲的是,多数地方的政府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企业、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在相当一部分地方和官员眼中,但凡只要能在他们当政期间能为政绩锦上添花的,都是好企业、好企业家。
所以,在中国,要想成就一名真正的企业家,实在是件太不容易的事。因为,他必须先满足政府及其官员的积累政绩的需要,其次才是企业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如果说无锡尚德还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对政府到底应当为企业和企业家做些什么、怎么做的思考。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新的尚德、新的赛维还会不断出现。而施正荣式的企业家,也会越来越多。(作者就职于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