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的“标签化”危机

《太阳能发电》杂志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编辑:admin 太阳能光伏形象危机舆论产能过剩双反
策划:《太阳能发电》杂志编辑部 统筹:秋石 采写:张广明 自诞生以来,光伏行业就从来没有如近几年这么密集地被舆论关注过。  

 

  回归之路
  除了盲目投资外,另外一个对于光伏行业形象打击更大的行为,无疑是一些企业层出不穷的利益输送。
  就在尚德开始破产重整之际,对其创始人施正荣涉嫌利用关联交易掏空公司的有关调查,也已开始启动。
  根据媒体的报道来看,与施正荣个人及尚德公司关联交易的公司多达五六家之多,其中包括外界较为熟知的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镇江丰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而这些关联交易,大都发生在供应链采购环节。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尽管有着更为严格的监管以及惩罚措施,但对于在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而言,通过关联交易为己牟利,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施正荣不过是被抓了个“现行”罢了。境外监管机构的监管,毕竟鞭长莫及。
  对于中国光伏企业而言,眼下的全行业亏损、龙头企业破产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许多人都已经意识到,破解之路在于“将市场的还给市场”,要尊重市场规律。
  公开资料显示,最近有不少新的迹象正往这方面发展,比如尚德开始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进行破产重整,而不是一味由地方政府“兜底”,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当然,这条路能走多远,还很难说。毕竟,很多企业已经习惯了依靠强制的力量,因为那样获利可能更为轻松,尽管当问题爆发时难免会丑闻缠身。在一个公众对相关产业决策的影响力极为有限的环境中,来自公众的偏负面的认识,或许一时之间还很难给光伏这个仍然“高高在上”的行业带来多大的实际影响,一些企业照样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高额的地方财政补贴。
  不过,这种影响或许会在光伏行业真正市场化发展时得以显现。
  光伏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想要成为主要的替代能源,必然需要建基于普通公众的消费之上,这已经被先发展市场的经验所证明。当光伏产品与普通公众产生交集,比如类似德国那样进入普通家庭时,这种固化的行业形象和企业印象,很可能就会左右公众的选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