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的“标签化”危机

《太阳能发电》杂志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编辑:admin 太阳能光伏形象危机舆论产能过剩双反
策划:《太阳能发电》杂志编辑部 统筹:秋石 采写:张广明 自诞生以来,光伏行业就从来没有如近几年这么密集地被舆论关注过。  

破产:市场化的开端
  

  走破产重组的程序,无论是对被重组的企业,还是对政府,都是较好的、更市场化的办法

  《太阳能发电》杂志记者 张广明  原文链接:http://www.solarpwr.cn/bencandy.php?fid=62&aid=13089 

 

  就近期无锡尚德破产重整一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应该反思,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式究竟是什么,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特别是地方政府该扮演什么角色。
  冯飞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包括其它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靠行政力量去推动,都可能遭遇比较惨痛的教训。比如光伏产业,看似以民营为主、自下而上发展,但很多地方政府靠行政力量去推动这一产业发展,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通病。地方政府凭借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和调配能力,支持光伏业快速扩张,包括利用土地、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等手段。
  这种方式,实际上放大了企业的投资预期,造成企业对未来的发展过于乐观,使其投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发生扭曲。比如在各地“十二五”规划当中,三十个省区市(不包括西藏)没有一个不把新能源作为“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
  冯飞还表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建立产业创新能力,而不能像过去一样,把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在国外的基础上,去实现制造能力的快速扩张。传统产业的做法在新兴产业中完全不适应,移植过来对新兴产业来讲风险更大。
  在冯飞看来,对于像光伏这种靠补贴推动的行业而言,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不看清楚市场初期的难点和政府政策的协调性,盲目扩张就会带来比较大的风险,主要是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对于尚德电力的破产重整,冯飞认为,这给光伏企业提了个醒,在企业层面,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对市场的把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无锡尚德相对其他企业而言有比较强的技术优势,其创始人施正荣是技术型企业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和对市场的把控能力。一般来说,技术型企业家对技术偏好较大,对市场的把握、企业的管理可能是弱项。因此,在企业发展中,形成具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高素质职业经理人团队比较重要。特别是技术型企业家们,更需要摒弃其技术偏好。
  此外,对于企业家而言,在无锡尚德的案例中还应关注两个问题,即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风险管理。在参与全球性竞争时,要考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考虑其在快速扩张中的风险。人们往往对新兴产业的未来预期很好,而忽视了投资风险。在产业快速扩张时,所有人都在关注规模的扩张,而不关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这个产业的产能过剩时,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就只有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就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冯飞认为,国际上有一个82%的学习曲线,也就是说规模利用扩大一倍的话,成本会下降18%。如果学习曲线成立,光伏业在未来会出现跟传统火电平价竞争的局面。
  另外,如果环境污染能够内升到传统火电的经济成本中,就会使火电成本提高。一升一降,光伏发电和火电的成本就会出现一个交点,这个产业才能良性发展起来。
  而降低新兴产业发展成本有两条途径。一方面,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目前我国技术创新方面的努力还不够。我国光伏产业的技术方向过于单一,把“宝”都压在一个方面。对于新兴产业而言,应该是多技术的探索。比如日本、美国的新兴产业,同时探索很多技术,通过市场的筛选,走出最佳的路线。
  对于尚德选择破产方式重组,冯飞认为,走破产重组的程序,无论是对被重组的企业,还是对政府,都是较好的、更市场化的办法。
  冯飞表示,光伏产业目前和未来几年都会处在痛苦的整合期。在这个过程中,该破产重组的企业肯定要走破产重组的路,要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尽管企业规模做大之后,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影响比较大,但是政府不要出手救某一个企业。如果政府援助的话,将是非常差的导向,使得企业更加追求规模扩张。政府的包袱会越背越沉,最后背不动了,这样产生的连锁效应和负面影响会更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