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业最大悬案——无锡尚德的归属迷局,终于尘埃落定。
2013年11月3日,港股顺风光电发布公告称,成功竞购无锡尚德全部权益,总代价30亿元人民币。尚德这个倒下的巨人,正在被一匹半路杀出的黑马吞噬。
实际上,
最终,“陈黄之争”以“陈晓离开国美回到上海,黄家重掌国美控制权”的结局告终。郑建明的那一票究竟投给了谁,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国美内忧外患,发展受阻之时还能临危不退,反而增持股份,其投资眼光之独到,绝非常人能够企及。 寒冬里的拐点 郑建明行事风格极为低调。比如在收藏界,他其实是与“法人股大王”刘益谦同样级别的顶级藏家,但在各大拍卖会上频频露面的,却是他的代理人——原上海天衡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郁。这种称得上隐秘的低调,让外界很难捕捉到他“抄底”的逻辑。 直到2012年11月,这层厚厚的面纱才被逐渐揭开。郑建明斥资1.99亿港元收购顺风光电4.63亿股,持股比例达29.65%,从而取代董事长汤国强成为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了这家光伏企业。这笔规模并不算大的投资,之所以引起了业界的注意,是因为它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p#副标题#e# 2011~2012年可谓光伏行业哀鸿遍野的寒冬。欧美国家的“双反”调查,使得出口比例超过80%的国内光伏业,遭遇“出口受阻,产能过剩”的重创。国内光伏双雄尚德与赛维的市值,甚至一度比2008年高位时缩水90%多。然而,就在各路资本纷纷逃离光伏行业时,郑建明却突然出手,引来一片诧异:习惯于“抄底”的资本大鳄,又嗅到什么了吗? 事实上,如果穿过寒冬的迷雾,确实可以发现行业转暖的预兆。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欧美国家针对中国光伏行业的“双反”调查,其实是欧美资本企图把中国光伏行业打压下去,然后对优质资产进行廉价收购,继而重新启动欧美市场。与之相应的是,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内需市场被渐渐打开,企业对于出口市场的依赖开始缓解。 2011年8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这项政策从整体上理顺了太阳能发展的价格体系,同时促使各省推出进一步的补贴措施。更重要的是,截至2012年,国内累计光伏装机容量为8.3吉瓦(1吉瓦=1000兆瓦),而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光伏装机容量将达35吉瓦,内需市场潜力巨大。 2012年正好成了行业拐点。这一年国内新增装机量接近3吉瓦,比2011年增长了近300%。郑建明的逆市出手,可谓精准地抄到了最底部。一个光伏企业的老板事后评价说:“他当时介入的时机,基本上是最低点,成本也最低。这时行业外的资金都被吓住了,不敢进来,而行业内没资金、缺资金。” 不仅如此,其抄底目标顺风光电,也绝对是优质资产。这家位于江苏的光伏企业,主营光伏电池产品,年产能虽然仅有100兆瓦,但其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位居于业内前茅。该公司曾连续两年登上福布斯的“中国最具潜力中小企业”榜单,2011年在香港主板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