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硅电池VS薄膜电池:一场胜负难分的升级战

晶硅电池?还是薄膜电池?太阳能电池两大主要技术路线的对决,从2005年开始就已经狼烟四起,在经历了多晶硅价格的冲高回落和双方技术提升你追我赶之后,这场影响太阳能电池未来的争霸赛一再升级。   有人乐观预期,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化推广,2013年以薄膜为基础的太阳能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达30%

  晶硅电池?还是薄膜电池?太阳能电池两大主要技术路线的对决,从2005年开始就已经狼烟四起,在经历了多晶硅价格的冲高回落和双方技术提升你追我赶之后,这场影响太阳能电池未来的争霸赛一再升级。

  有人乐观预期,由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化推广,2013年以薄膜为基础的太阳能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达30%。然而数据显示,2009年薄膜电池的市场占有率不足20%。短短三年内,薄膜电池的占有率能否飞速扩张10%?一时间,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市场前景成谜。

  调查显示,目前为止,薄膜电池的生产和市场份额尚没有市场预期的那样乐观。前几年,不少主业非电池业务的上市公司掀起进军薄膜电池的浪潮,如今不少项目仍未有实质性突破。

  晶硅薄膜之战升级

  历数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两条路线之间存在着或明或暗的竞争关系。

  自2005年起,多晶硅全球供不应求,售价被持续爆炒,最高甚至达到500美元/公斤,导致光伏电池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薄膜电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薄膜电池因其具有的成本优势,一开始就赢得众多电池商青睐,甚至业界一度兴起薄膜电池将最终“取代”晶硅电池的讨论。

  在全球范围内,First Solar可以被称作薄膜太阳能制造的领军企业。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09年First Solar销售额从2008年的12.4亿美元增长67%至20.7亿美元。2009年公司太阳能电池总产量为1.1GW。其光伏组件的转换率提高到11.1%,生产成本进一步降至84美分/瓦,优势进一步凸显。

  毋庸置疑,当年多晶硅被抬至难以企及的高价时,薄膜电池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轮“攻城略地”的投资潮,其成本仅相当于晶硅电池的一半。我国国内不少光伏企业也先后投身到薄膜电池的投资热潮中,包括无锡尚德、江西赛维、新奥等多家企业都从国外购买薄膜电池设备设立了薄膜电池生产线。

  然而,薄膜电池的发展势头在2008年多晶硅价格出现大幅连续跳水时受到了重创。随着多晶硅价格连创新低,晶硅电池成本也大幅下降,薄膜电池的成本优势受到挤压,不少薄膜电池生产商的订单量也受到较大冲击,我国国内不少光伏企业扩张薄膜电池生产线的计划也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搁浅。

  目前,晶硅电池依旧是光伏电池的主流。晶体硅电池主要应用于太阳能屋顶电站、商业电站和高土地成本的城市电站,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占据世界光伏市场的份额超过80%。

  而薄膜电池经过了三五年的发展,也已经初具规模。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范围内,薄膜电池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19%,尽管晶硅电池仍占主流,但薄膜电池市场份额的高速增长赚足眼球,更有机构预测,2013年,薄膜电池将占到全球光伏电池市场30%的份额。
追捧薄膜电池面临尴尬

  今年3月19日,通用电气表示,将与PrimeStar太阳能公司合作致力于薄膜太阳能光伏开发。 5月26日,采用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薄膜电池设备的新奥光伏能源有限公司中标内蒙古太阳能电站,该项目被称为国内最大的非晶硅薄膜电池发电项目。薄膜电池的地位正在逐步提升,景气度被普遍看好。

  尽管薄膜电池发展神速,但薄膜电池所存在的技术局限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神农太阳能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张一熙介绍说,公司今年年底将实现非晶硅薄膜电池的量产,公司的非晶硅薄膜电池的转换率已经接近9%,有望于明年超过10%,目前的生产设备来自美国,原因是国内的设备生产出的电池转换率尚有差距。

  而国内的薄膜电池生产商铂阳精工设备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彭立斌表示,公司未来三年的生产订单已经饱满,除非公司进行大幅产能扩张。但据了解,铂阳精工生产的设备目前能够达到的转换率仅有7%左右。

  可见,短期国内薄膜电池的设备技术还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主要是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瑞士欧瑞康太阳能公司等。此外,专家表示,非晶硅薄膜电池拥有成本低廉的优点,但其转换率与晶硅电池有较大的差距,且其使用寿命较短,占地过多,普及速度因此受到影响。

  据CMIC发布的信息,薄膜电池动辄数亿元的投资是晶硅电池的7—8倍,再加上在生产过程中同步产生的技术成本、设备成本、运输成本,其整体成本相比晶硅电池并不具有明显优势,甚至会做亏本。

  此外,多晶硅价格持续暴跌之后,薄膜电池的成本优势遭受极大挑战,其对晶硅电池的“挤出效应”也并无想象中明显。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薄膜电池的产量只占到总产量的2%,市场份额应该更低。

  当年,不少太阳能电池商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无锡尚德2005年就曾计划上薄膜生产线,但时至今日并没有太大进展。江西赛维LDK本部专注于晶体硅电池产业链相关产品,而赛维BEST专注于硅基薄膜电池,之后赛维BEST被赛维LDK收购以主营组件。

  相比之下,保定英利集团4月19日表示,尽管也关注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但十年内不会涉足薄膜领域。

  之所以对薄膜电池这么“敬而远之”,天威英利有自己的理由。天威英利有关人士表示,晶体硅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薄膜电池技术上还不够成熟,并且寿命短。

  这种微妙的转向,似乎暗中预示着薄膜电池未来发展面临的尴尬局面。

薄膜电池攻坚战不好打

  目前,仍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薄膜电池的市场前景将好于晶硅电池,毕竟依照目前我国多数多晶硅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晶硅电池的原材料多晶硅的生产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治。而国际上的确存在先进的技术条件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污染和降低耗能,但这种技术水平在国内应用成本较高,短期很难被普及。

  彭立斌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对薄膜电池的市场前景更加乐观。对于薄膜电池的“软肋”——转化效率,彭立斌表示,铂阳精工目前生产的薄膜电池生产设备已经能够达到7%的转换率,他预计,公司生产的设备未来转换率能够达到12%,到“十二五”末,我国薄膜电池的转换效率提升到12%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此外,日前工信部等多部委出台了针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系列限制政策,如电价限制、信贷限制等,由于电价因素在多晶硅生产中占据较大的比重,他据此认为,晶硅电池的成本必将大幅攀升。

  然而,这种观点并非业界的共识。有观点认为,如果国内的多晶硅生产技术不能达到环保标准,且存在过剩的隐忧,那么限制这类企业也不见得是坏事,国内的电池商可以采取进口多晶硅的方式实现生产。

  目前,国外较大规模的多晶硅生产厂家能够达到每公斤20美元的多晶硅生产成本,因此相比较目前50-60美元/公斤的售价,多晶硅价格还有下降的空间。

  卡姆丹克董事会主席张屹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主要业务是生产硅片,其所使用的多晶硅多数是进口自国外,原因是其对多晶硅的纯度要求较高。

  张屹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晶硅电池的转换率在提升,如果多晶硅价格还将进一步下探的话,那么,薄膜电池的竞争力就要大打折扣,因为如果达到同一瓦数,相比较晶硅电池,薄膜电池的应用成本要大幅增加,例如用地面积更大,框架、支架、电缆、玻璃都要耗费更多。

  更多的观点表示,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短期很难出现“谁取代谁”的结局。江西赛维总裁办主任姚峰表示,在土地资源紧张的东部地区,更适于用晶硅电池,而在沙漠地区适于薄膜电池。目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