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电创新项目能走多远

4月22日上午,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的戈壁滩上空万里无云。不远处,黄河上游第一坝—龙羊峡水电站一如既往地发电。中国电力投资集团黄河公司副总经理杨存龙站在共和县光伏发电产业园内的一处高坡上,指着记者刚刚驱车环绕一圈的32万千瓦光伏发电板欣喜地说,这是世界第一个水光互补光伏电站,也是迄今最

 

  中电投黄河公司调研认为,从龙羊峡水电站的调节能力出发,共计可以匹配85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因此黄河公司后续还希望再建设两座32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实现“水光互补”的效益最大化。但我国目前对集中式光伏电站实行配额制,青海省今年仅获得50万千瓦的指标,而在青海从事光伏电站开发的单位有50家左右。面对每家平均1万千瓦的市场,黄河公司仅一期项目就要32万千瓦的规模,想在指标内实现规划是难以想象的。

  渔光互补项目也面临与水光互补项目相似的困惑。据当地官员介绍,在江苏建湖探索了渔光互补的模式后,全国很多地区的光伏企业和发改委或经信委都到这里进行过参观。他们均认为,渔光互补门槛低,容易推广和实施,许多光伏开发商都跃跃欲试。但他们忧虑,国家对光伏配额的发放能否进一步放宽放大?魏居亮也坦言,事实上,这个项目也存在融资难、送出电网配套慢等推广难题。

  今年2月份,国家能源局下达2014年光伏新增建设规模通知提出,全年新增备案总规模14吉瓦,其中分布式8吉瓦、集中式地面电站6吉瓦。但对于一些创新模式的光伏发电是否还有支持措施一直没有明确。

  业内人士认为,类似中电投这样的光伏发电创新项目,如果在目前的补贴政策下可以形成可持续运转的产业链,那么就不必更多干预,应该在指标之外给予放行,在合适的地区进行规模推广。

  也有专家建议,如今被寄予厚望的混合所有制也许也能够为探索光伏发电的更多创新模式找到一条光明之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