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已经成为一门大生意。
7月10日,北京市环保局发布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报告,称上半年北京的PM2.5平均浓度同比降超一成,却仍不足以回应市民对洁净空气的高涨呼声。
未来5年,北京市政府将统筹478亿元,专项用于相关领域
事实上,像“绿色地平线”这样利用云计算等技术推进污染治理亦非孤例。今年6月,由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阿里巴巴子公司阿里云合作开发的一款名为“污染地图”的手机应用正式上线,用户不仅可以查看190个城市的在线监测数据,同时还可查询和分享身边重点大气污染源的实时监测数据。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近几年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许多地区已经有不少物联网的建设经验,也架设了专用网络线路、终端设备等基础设施。“雾霾的监测和数据采集,是在‘智慧城市’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铺设用于监测空气质量的传感器,实时、全面地采集空气数据,而不是单纯的从气象观测站里得到结论。”郭凡礼说。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完成320多个“智慧城市”的建设任务,投资总规模估计高达5000亿元。据业内人士预计,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治污产业链正日趋明显。 云概念治污被指耗能严重 大数据、云计算化身治污利器的背后,是北京乃至全国自然环境日趋恶化的难解困境。除此之外,嗅觉灵敏的各大企业竞相跑步进军云服务市场,直接促成相关产业进入爆发期,“云概念”一时洛阳纸贵。 随着云服务产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价格战也已经悄然打响。7月15日,阿里巴巴宣布四款云入门产品免费试用半年,这是近半年内阿里巴巴第五次降低云服务价格。而在国外,微软、亚马逊等提供云服务的巨头已率先在全球范围内下调价格,其中谷歌更是一次性下调价格30%,云服务产业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不过,利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推进治污却备受环保组织质疑,原因是数据中心消耗的能源相当庞大,盲目跟风利用云计算治污,可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此前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亦表示,数据中心作为“云计算”的物理基础非常耗能。 据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和世界权威机构Gartner报告称,数据存储正成为耗能大户,这一点在中国亦十分明显。记者了解到,2011年中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达7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相当于当年天津市全年的总用电量。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认为,企业采用云计算技术后,单位信息处理能力能耗有明显的下降,随着技术完善和新能源发展,云计算的耗能问题将迎刃而解。郭凡礼亦持相同观点,“总的来说,未来云计算所需要消耗的电力能源将更多地来源于可再生资源转变的电能。” 巨头分食智能电网“蛋糕” 与直接查处污染源相比,改善目前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或是真正的治本良策。随着新能源的大跃进式发展,如何应对风能、光伏发电量的不稳定性成为核心问题,智能电网的建设亦由此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据悉,日前在京举行的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气候问题会议上,智能电网成为双方气候合作的重点。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中国在长距离输电上较美国有技术优势,但中国在信息化技术、智能电表系统以及配电技术上实力不如美国,所以中美之间在技术上可以形成互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