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市场体系尚处建设初期的新兴产业而言,业界的自律,应该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否则,投资者除了将因缺乏自律而付出代价外,还可能将承担市场体系不健全带来的规则风险和社会风险追诉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作者:吴军杰
&
隐患接连显露 日前,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在一个论坛上公开表示,在走访了西部一大批正在运行的光伏电站后,他发现,国内光伏电站的整体质量不容乐观。 其中,光伏组件发电功率衰降现象较为严重,晶体硅组件两三年内的衰减率在3.8%-7.0%之间,非晶硅电池组件衰减率高达20%,都明显高于正常值。 如果这还算投资者尚可承受的范围的话,则更多的信息显示,情况委实难言乐观。 有媒体报道指出:“一些建成仅两年时间的光伏电站,部分组件的光电转换率已经严重衰减了30% 以上,其他如光伏组件变黄爆裂、支架事故,也屡见不鲜,如家常便饭。” 另据公开信息,由中国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组织的一次大范围光伏电站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30% 的建成三年以上的电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甚至有建成不过三年的光伏电站的组件衰减率竟然高达68%。一些建成刚一年的电站,也因设备质量问题在成本和收益上表现出了较大的波动。 可是,国内光伏电站规模化建设的历史,也不过才区区三年多的时间。 尽管历史不长,中国光伏发电年度装机容量却已于2013年突破了10吉瓦规模,并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年度装机市场。对于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而言,如此普遍的质量问题,非同小可。
市场的难堪 “即或刨除那些以倒卖‘路条’为营生的‘皮包公司’,行业内也仍然至少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投资者,并不以持有光伏电站发电获取赢利为根本投资目的,而是希望建好电站后赶紧卖出,以此消纳自身产品、获得差额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