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碳中和创新论坛首届研讨会暨博智宏观论坛月度例会线上线下同步召开。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致辞并做主旨演讲。刘世锦认为,中国能源和经济绿色转型应该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应当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三
第三个支柱是加快碳核算、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制度建设。不论是推进增长型碳汇市场建设,还是完善减排责任体系,前提是有要一个合格的碳核算基础,而这恰恰是目前的一大短板。在碳核算的起步阶段,可以采取的从上而下的方法,先把基本情况摸清楚。同时要普遍建立碳账户,包括企业和其他机构的碳账户,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建立个人碳账户。在企业中推广ESG评估,率先在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中形成稳定规范的ESG评估的披露制度。把更多的融资活动纳入绿色金融轨道,借助增长型碳汇开发多种类型的金融产品,进而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 有些同志说三支柱体系很复杂,技术含量很高。增长型碳汇怎么确认,国内外有标准,如果不合规的话可能就是假的;另外,减排责任体系怎么落实到各个主体,还有很多交易是合约关系。刚才特别强调数字技术和绿色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区块链技术解决这些问题潜力很大,已有成功案例。三个支柱不一定是建一个实体市场、弄一个场地,可以做出一个数据体系,这三个打包成一个东西。所谓市场交易,在线上就可以了。由于技术上的这些特点,三支柱体系起步阶段可以在有些地方,比如一个省甚至是一个市通过建立一套数字体系来做。 促进绿色创新,既有技术创新,也有制度政策创新,仍然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试验有效结合,要讲摸着石头过河。有人会说,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了,还有这个必要吗? 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不同的时期要解决不同的问题,要过不同的河流。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面对的是农村联产承包制能不能搞、经济特区能不能办这样的问题,现在面临的是绿色转型,特别是现在讲的“双碳”目标到底怎么实现,广义上来讲高质量发展怎么来实现,仍会面对大量未知和不确定的因素,仍要鼓励探索和试错。在顶层设计指方向、划底线的前提下,还是要鼓励地方、基层、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短期内看不准、有争议的做法和政策,可以在地方、基层先行先试,通过试错找到对的办法,总结提高后再大范围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