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业内人士预测光伏行业的前景,给出个较为悲观的答案。“光伏行业在死掉一大批企业前,无从谈起未来。”行业洗牌已经成为共识,但谁会“死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当然是死道友不死贫道。于是乎Solar World和Conergy从2009年就开始在德国“告状”,尤其是Solar World在第一次申请受挫后玩了
它们为何破产? 破产的企业在找借口时,往往都会说来自中国的不正当竞争以推卸责任,笔者就此简单分析其中的几家公司,来看看他们为何破产: Spectrawatt(英特尔子公司)—— 一招臭棋 Inter在2008年宣布剥离太阳能业务启动的努力,形成独立的名为Spectrawatt的公司,英特尔投资5000万美元,并加入了Cogentrix能源、高盛子公司PCG清洁能源和索伦(Solon)公司等股东。2010年5月行业形势最好的时候开业,年底即关闭工厂,该公司把问题归咎于供应商纠纷和各国(实特指中国)对电池制造商有更高补贴和劳动力成本更低。但笔者看来在行业顶峰贸然轻进,没有积累、没有渠道、甚至谈不上技术,实在是臭得不能再臭的一招臭棋。实在难以想象这就是集合了英特尔、高盛等大牛们做出来的产物。 Solon——骄傲轻敌 顺带一提,索伦公司也于2011年12月破产,这是德国最早上市的太阳能企业,类似尚德一样,很多德国光伏公司由Solon的老员工成立(如Q-cells)或于其中就职的。Solon的问题是欧洲人普遍存在的,危机感不强,轻视对手,而且对于成本问题始终不能正视。欧美企业往往避谈成本,经常以”20年”或“25年”的质量为由回避,但当中国的产品能够做到这点时,他们丧失的不只是心理上的优越感。 而且Solon在06年以后四处投资,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相比其它企业,Solon幸运的被阿联酋光伏企业收购,保住了近500名员工的工作,今年五月,Solon持有在美亚利桑那的一个10MW的光伏发电项目被Duke Energy收购。 Evergreen Solar——技术是把双刃剑 2011年1月,Evergreen已将全部产能转移到中国大陆;5月,业内分析该公司资金水位降低至预警线,恐关门歇业,同年8月15日,该公司正式宣布破产,并列出4.856亿美元的债务。但同时Evergreen希望保留武汉的工厂——艾格太阳能。 Evergreen Solar的新的拉单晶技术据称能降低1/3的成本,也获得了能源部3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及各界的关注,但笔者认为新技术的开发加速了该公司的失败:技术型公司往往在成本控制细节和渠道等方面做得不够,而且没有通过商业实践的技术实在不能算是好的技术。有美国民众对此评论:“有人会投资一个从没赚过钱的公司,而且是用着纳税人的钱,冒高风险,简直是搞笑!”类似的抨击还存在于Solyndira,美国能源部等部门为求自保,希望将矛头引向中国自然正常不过。 另外将工厂设在武汉在笔者看来也是匪夷所思。无政策、无项目、无产业集群、无人才优势也没有良好的供应链,Evergreen在进入中国前一定是没有仔细的考察了解中国国情和光伏行业,为其买单实属必然。 Solyndra——最著名的破产者 Solyndra可谓业内最著名的破产企业。2009年该公司获得了5.35亿美元贷款,2010年奥巴马访问这家公司的工厂,美国能源部也扩大了对该公司的贷款担保额度.2011年8月底,Solyndra成为当月美国第三家破产的光伏企业,这使得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华裔能源部长朱棣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麻烦不断:许多官员质疑Solyndra贷款的非正常快速,而在发放贷款前一周,奥巴马一位资深顾问在白宫见了Solyndra最主要投资者,亿万富我乔治。凯撒,他也在2008年为奥巴马大选捐款至少5万美元。美国众议院能源及商务委员会主席称:“Solyndra破产只是这个失败的贷款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媒体认为损失的贷款影响了更多可再生能源公司的成功,在Solyndra之后,另外一家光伏公司Solar City的2.75亿美元的贷款申请被拒绝。 Solyndra的失败在于许多半路出家的投资者总会制定雄心勃勃的计划,力图在短时间内从无到有,超越现有业内巨头。这时,革命性的技术听起来吸引力很大,但这意味着独立承担所可能出现的所有风险,所以在2008年First Solar风头最劲时,具备压倒性的优势,但对晶硅系市场的扰动不大;而2010年后,FirstSolar只得独立应对行业进一步压缩成本的要求,晶硅系厂商却是数千家共同努力。而Solyndra的投资,赌博性质更浓,很可惜,它不是庄家,也押错了宝。类似的还有Konarka Technologies,一家同样做薄膜的公司,市场研究机构Lux Research称其破产原因在于技术与战略的失败。 Q-cells——成本Hold不住 曾经业内最大的企业Q-cells的破产让人不胜唏嘘。 Q-cells的原因简单、直接,也更具代表性——成本。2011年Q-cells营收10.2亿欧元,比2010年锐减3.3亿,亏损高达8.46亿欧元,债转股计划失败后,Q-cells只得启动破产程序。 2011年大部分企业都以亏损告终,但Q-cells2011年的年度毛利率达到了-6%,中国尚德、英利以及天合的年度毛利率仍然能够保持在12.3%、16.7%和16.2%,随着德国补贴的下降,光伏企业大多面有菜色。但Q-cells为代表的德国企业,这些“富家子”们显然不如中国企业更具适应性。 不过Q-cells仍然具备行业领先性,因此多方伸出了橄榄枝,其中Q-cells旗下薄膜子公司Solibro被汉能收购,对此举笔者不想做过多评价,汉能能从收购的铂阳太阳能手中签订200亿元的设备,收购Solibro并不令笔者意外,只是不知汉能对外公布2.1GW的薄膜产能,究竟销售情况如何? 组件业务方面,有消息传说韩华新能源有意收购,双反态度暧昧,但尚未有正式消息传出,在这里祝福Q-cells,早日王者归来。
大战升级?中国与西方的新能源争夺战 相较而言,西方国家的企业更追求安稳,在市场方面进取心不足。笔者在国外参加InterSolar等展会时,询问国外的逆变器、材料等厂家是否有意进入中国市场,大多数都是摇头,其中还包括一些占据市场优势的行业巨头。而中国企业的进取心有目共睹,以6月结束的InterSolar慕尼黑展为例,此次虽然摊位均不同程度缩水,但国内叫得上名的企业几乎都前去参加。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能从无到有,在没市场、没技术、没原料这样“三头在外”的情况下做到世界第一。 从国际形势看,美国、欧洲经济形势都不景气,这时一个强有力的中国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将带来极大的变数。而新能源做为未来经济的复苏点,他们当然不愿意看到中国不止跟他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而且已经反超领先。因此美国双反初裁决定很大程度上出于对中国的敌视态度,那么欧洲也很有可能如此判定。这样影响的将不仅仅是单纯的光伏业,在中国反击后,中欧贸易很可能出现倒退局面,这对目前本已危机的经济形势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