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业脱困之路

曹寅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admin 光伏国有化脱困救市
有一种学派认为,企业的优势应来自于企业家的创新和管理,政府不应直接插手企业间的竞争,更不应帮助企业获得不公平的优势。   然而回顾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无论是泡沫之前政府的偏向性政策,还是泡沫之后政府的国有化救赎,中国光伏企业和政府之间始终牵扯着不清不楚的关系,这确令西方人有理由对
持政策,即使中国光伏企业并没有从庞大的市场份额中赚到什么钱,即使数百万欧美普通能源消费者借中国廉价组件提前享受到了绿色能源,即使中国庞大的光伏产能养活了欧美众多设备和原材料供应商……欧美市场监管者仍然认定:中国光伏企业是不受欢迎的规则破坏者,以及享受不公平优势的政府背景企业,甚至有人将中国光伏企业视作中国政府的“经济战武器”,而“双反”就成为欧美国家自我保护的盾牌。

  国有化的“伪救赎”

  经营情况迅速恶化之下,一批光伏企业开始被迫走向国有化。

  江西新余市政府资产管理公司出手购入赛维股权,有媒体称无锡国资委下属无锡国联公司或将重组尚德……地方政府的国有化努力,既是对光伏企业的救助,也是对已和光伏企业深度捆绑的地方政府自身的救助。

  一旦光伏企业破产,地方政府将面临大量失业劳动力以及数十亿无法追回的银行贷款和供应商欠款,随之而来的矛盾和问题将十分棘手。

  这些地方政府的国有化救助努力,本质却仍是一种“伪救赎”。

  曾经各地政府逆市场规律的揠苗助长,本身就是光伏困境的重要起因;现时政府的兜底性国有化救助除了能解企业财务的燃眉之急,仍不能给企业带来技术、管理或者商业模式上的脱困之术。

  况且,国有化之后的光伏企业股东结构更复杂,管理成本也将上升。最关键的是,中国地方政府的国有化救助将被欧美光伏企业用作中国政府补贴光伏企业的新证据,影响美国“双反”的最后终裁结果以及欧洲的“双反”调查,再度严重危及中国光伏企业的海外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救助不仅短视,而且从行业整体来看,有害无益。

  值不值得救

  但是对于光伏行业的救助并非没有意义,只能说目前的国有化救助方案是病急乱投医。光伏行业作为新兴绿色产业,其战略意义毋庸置疑。光伏发电成本近两年迅速降低后,离平价上网也已经不远。

  中国光伏企业虽然起步晚于欧美同行,但是近几年已经在国内形成一条非常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过去所谓的原料、市场两头在外已经得到部分扭转,从设备到原料都有本土企业可以供应。即使是一些高端原料,例如正银,都已经开始有本土企业挑战外资品牌的垄断,如此完善的产业链和专业的企业间分工在国内并不多见。

  而且,包括尚德在内的一些国产组件品牌在海外市场也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品牌声誉,笔者曾做过调研,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这四大品牌在海外业主和终端用户心中的声誉相当不错。

  此外,近几年的光伏大跃进虽然导致了光伏产能的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