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结与TOPCon,谁将引领光伏投资新风口?

吴军杰 来源:太阳能发电网 编辑:jianping 异质结TOPCon光伏投资
2021年农历春节后不久,一家名为华晟新能源的公司公开宣称,其位于安徽宣城的500MW异质结(HJT)电池项目已于3月下旬正式投产,试产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为23.8%、最高效率达24.39%。同时,该公司还公布了进一步的扩产计划,将在500MW产线于6月份达产后,立即启动后续2GW的HJT电池和组件产能建设。据国内著名光伏电池专
2021年农历春节后不久,一家名为华晟新能源的公司公开宣称,其位于安徽宣城的500MW异质结(HJT)电池项目已于3月下旬正式投产,试产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为23.8%、最高效率达24.39%。

同时,该公司还公布了进一步的扩产计划,将在500MW产线于6月份达产后,立即启动后续2GW的HJT电池和组件产能建设。

据国内著名光伏电池专家、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静介绍,上述500MW产线,是目前全球已投产规模最大的异质结电池生产项目。

(文丨 吴军杰)

行业新风口

实际上,近段时间以来,与异质结电池技术相关的消息可谓颇为频繁。

● 2月,钧石能源称,其异质结电池量产最高转换效率25.2%已经TUV北德检测认证;

● 3月,山煤国际表示,公司异质结项目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

● 3月,爱康科技宣布,其湖州基地220MW异质结电池项目进入批量化、大规模生产阶段;

● 3月,晋能科技称,公司M6尺寸异质结电池量产平均效率达24.3%,最高效率达24.7%,并经第三方检测机构中国计量院认证;

● 3月,江苏如东县宣布,签下投资额50亿的异质结电池项目;

● 4月,金辰股份公告,公司3.8亿定增方案获批,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异质结高效电池片用PECVD设备项目;

● 4月,爱康科技称,聘请原日本三洋公司技术总监木山精一博士为首席技术顾问,木山精一正是异质结电池技术的主要发明人之一;
……

有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业内规划异质结产能已高达70GW,

2021年预计将有10-15GW产能启动建设。

与异质结类似,关于TOPCon的各种消息也是此起彼伏。

2020年11月,作为业内最早规模化介入TOPCon电池领域的公司,中来股份公告称,其子公司已生产出最高效率达到24.5%的TOPCon电池;

另外,通威股份、爱旭股份、隆基股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东方日升、中利集团等主要光伏企业,也在近期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发出声音,表示在TOPCon技术上有所布局。

有业内人士甚至由此预计,在2021年,TOPCon的产能或将超越HJT,“因为相比异质结需要重新投入生产设备不同,TOPCon与PERC产线具有很高的兼容性,只需在PERC产线添加一些设备即可,更容易落地。”

HJT PK TOPCon

综合业界各方统计数据估计,随着近两年新增产能逐步投产释放,目前PERC电池的实际产能已超过200GW,到2021年底有望达到300GW。与此同时,PERC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也已趋近天花板,提升空间越来越小。

简而言之,PERC电池虽然短期内仍是主流,但市场已是一片红海。这几乎已成业界共识,企业想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或是实现弯道超车,恐怕只能另寻技术创新之途。

而基于晶体硅光伏技术体系来看,异质结和TOPCon则是目前最具有规模化商业化可行性的两种技术路线。

二者同时站到了投资风口,企业如何选择?

对此,王文静认为,这对产能较大的大型光伏制造企业而言,既是一个新风口,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风险。

“特别是对那些PERC电池产能很大的公司来说,如果TOPCon技术崛起,情况还不是很糟糕,可一旦是异质结规模化发展起来,那这些公司可能会很惨,它那么大的产能,很难掉头。”

王文静对太阳能发电网记者分析说,异质结与TOPCon相比较,前者显然更具发展优势。

首先,在转换效率方面,异质结的效率极限有可能会超过27%,目前业界报告的产线实验最高效率数据已经超过25%,这已得到了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的认可。而TOPCon的产线平均效率,目前有企业自称达到了24%,但更多企业的产线平均效率在23.5%左右。

“前些年TOPCon电池效率一直提不起来,直到2020年时才出现连续提升,所以有些企业觉得这也是一个大方向。”

据王文静介绍,进入2021年,异质结的产线平均效率普遍达到了24%-24.5%,已经有企业宣称批量量产的效率达到了24.3%。而TOPCon则是在23.5-24%之间,多数在23.8%左右。

“只有晶科一家公司宣称到了24%,大部分都说23.6%、23.8%,这都是产业化数据,只不过有的是大规模生产,有的则是批次或者某条产线的数据。”

王文静认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TOPCon跟异质结都是有明显差别的。“目前看效率相差0.5%左右,随着异质结效率提升到24.8%以上,两者之间的差距很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会稳定在1个百分点左右。”

其次,在产品良率方面,异质结也比TOPCon表现更好,目前PERC的成品率大概是98%甚至更高,异质结能达到97%,TOPCon只是接近95%。

生产成本可能是一个更具争议的话题。由于TOPCon与PERC产线的兼容性高,因此一般PERC企业只需添加部分设备即可生产TOPCon。
“这也正是不少PERC电池产能较大的公司更看好TOPCon的根本原因。”

在王文静看来,随着异质结产能的规模化,其投资成本的下降速度很可能会快速超过TOPCon所需新增设备和原有PERC产线投资成本的叠加。届时,异质结的综合竞争优势也将进一步显现。

领先一步,还是领先半步?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有一种比较经典的说法:领先半步有可能成为行业先锋,领先一步则更有可能成为先烈。

其言下之意是,技术创新不易太过超前。但问题在于,仅领先半步,却又容易被竞争对手追上,从而重陷红海。

或许,当下不少光伏企业决策者的内心,也正一直盘旋着如此的纠结。

“TOPCon受一些企业欢迎有两个原因,一是现阶段TOPCon虽然效率不如异质结,但生产成本比异质结低,也就比PERC可能高10%-20%左右;二是TOPCon技术和现有电池产线的技术兼容性更高,只需要添加三四台设备即可将现有产线升级为TOPCon产线,但异质结需要全部替换产线。”

在王文静看来,其实很多企业已经看到了技术的未来不是TOPCon,之所以还是宁可推动TOPCon,正是因为异质结是一个彻底革命性的技术。

他认为,现有光伏制造龙头企业在面临技术变革时候会遭遇两个尴尬,一是其“执政基础”以及金融、市场信誉都建立在原有技术路线上,想要搞新的技术,很可能必须要把老技术体系彻底破除,让原来的体系先崩塌一下然后再起来,但这个过程很难。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投资人很可能会撤出,他与其陪着你经历这个崩塌却不知道结果如何,为什么不以更小的代价去培育一个干净的小企业?”

“异质结就是这样一种选择,而TOPCon则是一个渐进变革的技术,企业既有产线还有残值和投资红利可以挖掘,或者有不少企业都是近两年投资的PERC产能,投资都还没收回,当然没有积极性搞革命。”

“所以,新的进入者更愿意投资异质结,业内的老玩家,特别是那些PERC产能很大的企业,则更愿意推TOPCon电池。”

王文静认为,这类企业其实也已经看到了其中的风险,但基于其固有技术立场和维护现有市场统治地位的目的,只能陷入到一种船大不好调头也不能掉头的局面中。

其实,在现代企业发展史上,类似的例子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柯达之死”。

不过,对于HJT和TOPCon而言,究竟谁会是那个半步,谁又会成为那个一步,显然还有待未来市场的实际发展予以验证。毕竟,相比于技术迭代和技术创新,企业家所拥有的创造性经营能力,对于一家企业的持续发展可能更为重要。

而光伏这项技术在中国获得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恰恰最不缺的就是这方面的实践案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