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世界绿色硅都”之称的内蒙古包头市,当地部分光伏制造企业近日刚经历了一波轮流检修停电。
硅是太阳能光伏电池的重要原材料,包头是全国首个硅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包头工信局信息显示,2023年,光伏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多晶硅、单晶硅产能占到全国40%以上、全球35%以上。目前,这座“草原钢城”聚集了晶澳
有着“世界绿色硅都”之称的内蒙古包头市,当地部分光伏制造企业近日刚经历了一波轮流检修停电。硅是太阳能光伏电池的重要原材料,包头是全国首个硅产业产值超千亿元的城市。包头工信局信息显示,2023年,光伏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多晶硅、单晶硅产能占到全国40%以上、全球35%以上。目前,这座“草原钢城”聚集了晶澳、通威、特变电工、大全、协鑫、东方日升、弘元、美科、双良、阿特斯等全国硅业制造巨头。 包头硅业对光伏行业的影响举足轻重,当地企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对行业和市场形成影响,但对于这一轮的停电、轮检,无论是当地企业还是光伏行业界,基本态度都很“淡然”。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两次集中检修停电时间较短。包头供电公司6月16日发布的“2023年6月19日~2023年6月25日计划检修停电公告”显示,当地进行为期一周的轮流检修停电计划。此前,6月9日,该公司已经发布过“6月12日~6月18日计划检修停电公告”。另一方面,则是目前光伏行业正面临严重产能过剩,停产、减产对市场的影响极其微小。 “目前硅料产能严重过剩,有部分厂家的新上产能已经不准备投产了,因此包头停电不会对行业有大的影响。”6月28日,江苏一家光伏产业供应链生产商的老总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产能过剩已经是当前光伏行业的共识。市场则以价格加速下跌的方式对光伏产能过剩给出了直接的回应。“为消化产能,行业已经打起了价格战。”某光伏头部上市公司销售经理陈德说。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光伏制造企业为了规避亏损,已经选择主动停产检修,但另外有一些企业却还在继续扩大产能。危机四伏和潜藏机遇,是国内光伏行业当下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并存的态度。 一些光伏行业的受访者和部分头部企业的领导者认为,产能过剩已经暴露出光伏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大浪淘沙,一大批新晋“淘金者”和二三线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 产能超全球新增需求一倍 自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光伏产业如脱缰野马一路狂奔。截至2023年一季度,全国光伏实现新增装机33吉瓦,相当于去年上半年新增装机的总和。业内预计,今年全国光伏累计装机将首次超过水电,成为第一非化石能源发电来源。 目前中国的光伏产业产能规模到底有多大? 5月下旬,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在SNEC光伏展会期间表示,今年年底全行业将形成超过700吉瓦的产能,即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能分别都超过700吉瓦,且仍有产能在规划,若不停止,明年年底行业产能规模将达1000吉瓦。 以产业链中的光伏电池为例,第一财经记者从相关权威途径获得的一份2023年光伏电池产能的统计数据显示,包括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通威股份等巨头在内的5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电池有效产能近700吉瓦,规划产能则超过1000吉瓦。 1000吉瓦是个什么概念?有业内人士戏称:“一年就能把已建的所有风电加光伏项目全部拆掉重新再建一遍。”根据中国“双碳”目标,2030年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要达到12亿吉瓦以上,而今年一年的光伏产能,就已经逼近了该目标。 如此庞大的产能规模,实际上已远远超过今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行业机构预计,今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在350吉瓦至400吉瓦。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22年的报告,目前中国在全球光伏组件市场份额超80%,由此推算,就算今年全球的光伏产品均由中国企业供应,产能仍然超出新增需求的近一倍。 中国今年的新增装机量则只有全球的四分之一左右,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预计2023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将超过95吉瓦,累计装机量有望达到487.60吉瓦。 产能过剩之下,光伏产品价格屡创新低。 来自上海有色网的数据,6月28日,市场主流光伏组价成交价格为1.22~1.37元/瓦。而在2022年,光伏组件价格一度突破2元/瓦。 另据上海有色网等行业机构数据,今年以来,光伏组件上游硅料价格一路下行,从年初最高30万元/吨下跌至目前均价不到7万元/吨,暴跌了近八成。而在2020年至2021年,硅料价格一度暴涨3倍。 “都在打价格战,价格一降再降,过几天就是一个价。但企业只有降低才能获得更多订单,继续占领市场。”陈德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以光伏组件为例,去年价格最高的时候,平均每瓦可以卖到2元,但现在只能卖到1.3元左右,再降就快接近成本价了。” 硅料下游的硅片厂商继续下调硅片外销价格。其中,5月29日,隆基绿能更新了硅片报价,150μm厚度的P型M10硅片价格由4月底的6.3元/片下调至4.36元/片,降幅30.8%。6月1日,TCL中环也大幅下调硅片价格,部分硅片最新报价较其5月11日的价格下调24%。 而根据上海有色网披露的数据,6月28日,M10硅片市场主流成交价格已经跌破3元/片,均价为2.75元/片。有机构指出,目前硅片和组件供给还处于过剩状态,随着硅料价格进一步下探,硅片和组件价格存在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 行业受访者指出,随着下半年光伏产能进一步释放,这种跌势或将延续。 硅料价格大幅下跌让部分企业被迫停产。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硅料在产企业维持在15家,其中三家企业受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停产检修,复产时间有待确定。 跨界“沾光者”与产能泡沫 和光伏产品价格一起下跌的还有光伏概念股。 今年以来,光伏A股上市公司股价在持续走低。其中,隆基绿能、天合光能等头部企业的股价较高点回撤逾60%;同为头部企业的通威股份较历史最高价也出现腰斩。 “之前买的光伏股赚了一笔,但今年全部吐出去了,最后还亏了一万多。”广东一名投资者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但在2020年至2022年,A股市场出现了“沾光即涨”的奇观,光伏上市公司股价节节飙升。其中,隆基绿能大涨4倍,阳光电源(300274.SZ)则暴涨17倍。 过去三年,光伏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以2022年为例,77家光伏上市企业总计营收首次突破万亿元,较2021年增加近5000亿元。其中,25家企业营收超过百亿元,19家公司扣非净利润超过10亿元,12家公司在期内实现营收翻倍式增长。 市场大热,加上赚钱效应,一大批企业纷纷跨界杀进光伏领域。 第一财经记者通过天眼查查询发现,截至目前,全国光伏行业现存相关企业60.5万余家。其中,过去三年新增注册企业分别为5.6万余家、9.6万余家以及13.9万余家。 从地域分布来看,山东以8.1万余家列区域首位;江苏、广东分列二、三位,分别拥有7.2万余家以及6.2万余家;从成立时间来看,45.6%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成立于1年内的相关企业占22.4%。 多家上市公司也跨界杀入光伏行业。 5月22日,主营业务为纺织服装的棒杰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棒杰新能源与江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达成投资协议,计划总投资约80亿元建设光伏电池及光伏硅片切片项目。而在6个月前,棒杰股份就已宣布在扬州计划投资26亿元建设一个年产10吉瓦的光伏电池项目。半年之内,该公司宣告的投资就逾百亿。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公司的总资产为13.79亿元,账上现金5.11亿元。 去年8月,主营业务为玩具的沐邦高科宣布与鄂城区人民政府达成协议,计划投资48亿元建设10吉瓦光伏电池生产基地。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仅0.69亿元、净资产仅9.36亿元。 有的跨界企业的光伏项目已经迅速推出了产品,比如,原主业为辅助生殖医疗服务的麦迪科技(603990.SH),其全资子公司绵阳炘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5月15日宣布,其高效单晶TOPCon电池片项目首片电池片已经顺利下线。 类似的企业还有乳业公司皇氏集团、主营房地产业务的天宸股份,以及如今已经退市的房地产公司蓝光发展等。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就有75家原主营业务为家电、养殖、医药等多个领域的上市公司跨界投资光伏产业。 多位如陈德这样的资深光伏从业者认为,大量跨界而来的“外行”加剧了整个行业的产能泡沫。 大量企业的涌入,使得行业人才骤然紧缺,企业之间“互挖墙脚”。陈德等多名行业受访者均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为防止人员流失,光伏企业在招人时常常要求应聘者签署竞业协议。“有的人想从这家公司离开到另一家公司上班,但受制于当时签署的竞业协议,最后只能改名换姓。”另有知情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些老牌玩家的人员被挖走太多,搞得最后没办法不得不请私家侦探,甚至派员工到对方公司入职,每抓到一个前员工会给相应的报酬。” 多位光伏行业的受访者对那些最新跨界进来的“淘金者”保持谨慎的观望态度,有些甚至直接提出质疑。 “这些企业,不少是通过蹭光伏的热点来抬高股价。”上述江苏一家光伏产业供应链生产商的老总向第一财经记者举例,该公司的一家上市企业客户,宣布进军光伏之后公司股价在一年内大涨四五倍。“这家公司去年在西部某地已经拿了地,厂房也在建设当中,但其此前订购的生产线目前正在悄然对外转售。” 一边警示,一边扩产 狂飙突进之下,行业剧变也可能随之发生。 上个月李振国发表了他对国内光伏产业的一个判断。他说,过去几年行业的发展有点像2005年至2008年,冲进来的人几乎都能赚钱,甚至是越激进赚的钱越多,但今后两三年会有超过一半光伏企业被淘汰出局。 陈德曾亲眼看过2005年至2008年光伏行业从一片繁荣走向哀鸿遍野的转变。彼时,多晶硅从2005年的每公斤40美元暴涨至2008年的将近500美元。在硅料简直比黄金还贵的刺激下,手握定价权的海外硅料厂商趁机提出签订长约,担心成本继续抬升的国内光伏企业纷纷提前锁定订单和价格;同时,国内资本纷纷杀进市场,掀起了一股盲目跟风的扩产巨潮。 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西方国家不断削减光伏补贴(当时中国光伏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率高达90%以上),导致国内光伏产能一夜之间严重过剩。据当时的数据统计,仅是金融危机期间,全国就有300余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 2023年3月28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对外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对外发展白皮书》显示:“未来光伏外贸形势愈加严峻复杂,贸易摩擦或将再次升级改版,除反倾销、反规避、提高基本关税等传统形式的贸易摩擦、壁垒、限制之外,‘低碳认证’‘能效标签’‘可持续发展’等都在成为新形式的贸易壁垒,对企业的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须引起充分警惕。”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也对行业提出警示。在今年5月召开的通威集团股东大会上,刘汉元认为光伏行业将出现产能过剩。 但在这样的警示之下,隆基绿能、通威集团两家公司却都宣布继续扩大产能。其中,隆基绿能宣布拟投资125亿元,规划生产20吉瓦单晶硅棒、24吉瓦单晶电池及配套项目;通威股份则宣布投资105亿元建设年产25吉瓦光伏电池暨20吉瓦光伏组件。并且,扩产的还不只这两家,在此之前,晶澳科技和晶科能源等头部企业已经宣布继续扩产。 “今年,光是我们4家巨头(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的产能,就有将近400吉瓦。”晶澳科技一位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这让行业变得“越来越卷”。 一边是市场超常规的产能过剩,以及由此导致的价格暴跌,另一边是一些公司选择继续扩产,这是何故? “这看上去有点矛盾,但一点都不奇怪。”陈德分析说,“扩产是保持自身的市场地位不被其他企业搞掉的办法。当别人都在扩产,如果你不跟,未来就有被挤出‘头部’的危险。这是生死之争。”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所在的公司高层也已经多次提出继续扩产的必要性。 多名受访者认为,未来排名前十的光伏产品制造企业将占据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而剩下的二三线企业,尤其是最近跨界进来的企业,要么是给头部企业做代工,要么就是消失掉。他们中有人表示,一些大企业,正在通过扩产和调价的方式来淘汰一些中小企业。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头部企业有技术、人才、渠道、市场等优势,扩产以后,会把二三线企业挤出去,当然这也是良性和正常的市场竞争过程。只不过现在的市场竞争环境更趋激烈和复杂,所以我建议新进入者应该掂量一下。”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陈德在与一些在二三线光伏企业做销售的同行聊天时发现,大家的担忧情绪越来越浓。在聊天中,有的同行这样跟他开玩笑:“不知道我们公司会不会成为要被淘汰的那一个,万一公司倒了你就把我拉到你们那里去吧。” 据陈德介绍,今年以来,部分二三线光伏企业的销售经理,月薪比去年少了至少两成。相比之下,他的薪水目前没有变化。“但不知道下半年咋样。”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