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全球经济形势不讲,光伏业由2010年的快速扩张到今天的跌入深谷,实际上典型地复制了“啤酒游戏”的结局。
“啤酒游戏”是19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发展出来的一种策略游戏。参与游戏者分别扮演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三种角色,彼此只能透过订单和送货
撇开全球经济形势不讲,光伏业由2010年的快速扩张到今天的跌入深谷,实际上典型地复制了“啤酒游戏”的结局。
“啤酒游戏”是19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发展出来的一种策略游戏。参与游戏者分别扮演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三种角色,彼此只能透过订单和送货程序来沟通;各个角色都拥有独立自主权,可决定该向上游下多少订单、向下游销出多少货物;至于终端消费者,则由游戏自动来扮演;而且,只有零售商才能直接面对消费者;游戏通过对“情人啤酒”这一产品“产—供—销”系统的模拟,呈现出其中各个环节面对的信息环境和决策困境。
作为全球一流的管理学院,隆管理学院的学生们拥有丰富的年龄、国籍、行业以及实际管理背景,然而每次玩这个游戏,相同的危机还是一再发生,得到的悲剧结果也几乎一样——下游零售商、中游批发商、上游制造商,起初都严重缺货,后来却严重积货。
在游戏中,是消费者在第二周偶然的需求变动打破了“情人啤酒”原本平稳的“产—供—销”系统。而在现实中,则是欧洲主要市场的“抢装行情”催生了光伏行业的扩张比赛。但与游戏中决策者所面对的信息环境不同的是,光伏业的决策者们几乎都了解“抢装行情”是以牺牲未来需求为代价的。
当然,对市场的静态分析原本也只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不能完全作为决策依据,可促使后果发生的原因也恰恰出在这里——大家都想抓住突然增长的市场需求,大家都以为即或欧洲市场需求趋缓也一定会有另一个甚至多个替代市场出现,大家都以为我是大企业或有独特竞争优势可以挤掉别人。于是,经销商重复着下订单;于是,生产商都在扩产;于是,新的参与者不断加入……
“啤酒游戏”的启示是,处于相同系统结构中的人,倾向于选择相似的反应,但却忽略了自己的决定对系统上下游的影响,因为参与者众,所以谁也无法预料超越于个体因素而形成的系统结果,并由此对系统结构产生无力感。
但事实上,一个完整的系统原本就包含所有参与者的认知和行为,每一个参与者的认知和行为也都会对系统产生作用和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也远比蝴蝶效应更为直接和清晰。
因此,立足于系统的角度分析市场,思考自身的决定对上下游的影响,并由此及彼考虑到上下游的信息环境和决策困境,或许是规避市场震荡风险更为有效的决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