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革命不断向纵深挺进,正谱写能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中国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展望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持续升级,新型能源消费模式逐渐形成;能源供给结构与布局更趋合理,应急调峰储备能力大为改善,智慧能源生产系统有序建设;能源技术领域涌现更多自主性创新,带动能源
中国能源革命不断向纵深挺进,正谱写能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中国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展望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持续升级,新型能源消费模式逐渐形成;能源供给结构与布局更趋合理,应急调峰储备能力大为改善,智慧能源生产系统有序建设;能源技术领域涌现更多自主性创新,带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能源体制革命持续深化,力争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能源国际合作围绕共建共商共享结出更多硕果,合作程度进一步加深,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更加合理,中国在开放条件下国家能源安全得到保障。 (一)推进能源消费革命,能源需求低速增长和效率稳步提升,新型一体化消费模式开始显现。 1.至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速持续放缓,温室气体排放有望在 2030年前达峰。 中国将有序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绿色能源体系,力争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目标。实现新发展格局目标亟须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需求和供给两侧同时变革,在需求侧更加强化内需驱动,在供给侧着力补齐重点行业的薄弱环节短板。供需两侧的潜在结构性变化将推动“十四五”能源经济关系呈现新特征,能源生产和消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综合判断,能源需求继续保持低速增长的总体态势不会改变。预计“十四五”期间,一次能源需求增速平稳小幅下降,年均增速约为2.5%,平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3左右,2025年能源消费总量超过55亿吨标准煤;经过努力,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占比合计超过30%;石油需求量约为7.0亿吨,占比近18%,煤炭占比降至 50%以下。能源品质不断提升,预计2025年全社会终端能源需求总量在45亿吨标准煤左右,全社会用电量约为9万亿千瓦·时,“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约为3.5%,终端能源电气化率较2020年提高2个百分点。能源效率稳步提高,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3%左右。 2025年后清洁低碳、智慧高效、经济安全的能源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逐渐达峰。预计2025—2030年一次能源需求增速进一步放缓至1%左右,到2030年不超过60亿吨标准煤,煤降、气升、油稳、非化石能源加速发展的需求结构转型路线更加清晰,煤炭需求占比降至40%左右,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需求合计占比提高至40%以上,能源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25—2030 年间达峰值。终端能源需求规模预计在46亿吨标准煤左右,其中工业、交通的终端能源需求有望分别在2030年前后达峰值,包括商业和居民生活耗能在内的建筑用能仍将继续增长。 2.能源消费持续升级,一体化消费新模式日渐成熟 伴随着能源系统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发展,工业和交通能源消费模式将从传统的单一服务型向多元服务型转变。工业领域打破传统能源“竖井”模式,逐步形成灵活的满足整个工业园区各类市场主体的综合能源服务需求,建立向电气化转型升级、能源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的高效模式;交通用能力争实现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和绿色化发展,并逐步走向“五化”融合。电动汽车、氢气储能等新型用能方式逐渐增多,能源需求侧管理和响应需求市场开始形成,调峰、调频、调压、备用、余能外售等能源服务市场建设加快推进,更好满足消费者分散、点状等多元化服务需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结合,依托能源服务网络发现和挖掘更高附加价值的商业模式开始普及,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安全、以人为本的能源消费模式稳步建立。 “电气热冷水一体化”建筑用能服务市场建设有序推进,能源消费定制式服务模式日渐成熟。具有规模效应的、以市场化手段聚合并集成各类能源消费者和能源消费产品及服务的新消费模式逐步出现,兼具供需互动的终端能源一体化服务业务逐渐壮大。突破传统的点式服务向全方位服务转变,集成业务咨询、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终端服务等多个环节,跨界融合发展,创新总承包方式,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统筹开发建设建筑用能终端和一体化集成供能基础设施,推动多能协同供应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满足用户对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的需求;实现不同能源品种的互补协同,提供更加多元灵活的用能选择,全方位满足用户用能需要。 3.能源消费者逐步向产消者转变,赋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权 能源消费者角色出现变化,能源产消者逐渐在市场活跃。传统化石能源主导的能源系统中,能源生产、加工、储运与消费各环节主体分工明确,消费者在能源体系中作为终端需求用户,角色单一并长期固化。 随着分布式光伏、风电、微电网等微能源系统陆续出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公用建筑和家庭等原作为单纯的能源消费者可望成为能源生产者。能源消费者可以自行发电或储能,除满足自身用能需求外,还可在电力市场或综合能源服务市场将余电上网销售供他人使用,逐步探索实现产销用一体化。 能源消费市场环境逐渐成熟,消费者地位从被动接受向主动选择转变。在电力体制改革、油气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过程中,能源消费者自主选择能源品种的意识逐步增强,能源消费者与供应者的关系开始从单向供需关系向双向互动模式转变。智能表计等智能终端逐渐被广泛采用,能源消费者可更加及时地了解自身用能、分布式可再生电源出力及储能设施充放电情况,依据市场信号和系统运行情况主动调整自身用能行为。 随着分布式储能、电动汽车、需求侧响应等为能源系统提供调峰服务的模式相继成熟,能源消费者可实现灵活切换角色,包括向系统反向输送能量、为电网系统提供调峰等辅助服务,逐渐成为能源系统的主动调节力量。 (二)推进能源供给革命,绿色能源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逐步形成。 1.优化能源生产布局和结构,加大力度发展绿色能源 持续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高清洁低碳的绿色能源供应规模。保持能源供应稳步增长,预计到2030年国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左右,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供给量有望占能源供应总量的45%以上。不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至 2030年国内原油年产量稳产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在2800亿立方米左右。统筹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和小型水电站改造优化,安全高效发展沿海地区核电、小型堆核能综合利用。调整优化开发布局,陆海并进推动风电开发,推进太阳能多元化发展,2030年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总规模达10亿千瓦以上。实施燃煤机组大型化、清洁化,加快淘汰落后煤电机组,提高煤电机组效率,全面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煤电超低排放机组比例达100%,排放标准世界领先。 结合资源禀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优化调整能源供应区域布局。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重点保障油气、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供应,优先发展分布式能源,全部消纳本地资源的同时积极调入其他地区富余绿色能源;西北和华北重点保障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应,建设大型综合能源基地,保障全国能源供需平衡;东北重点保障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供应,加快淘汰煤炭落后产能;西南重点保障天然气、水电供应,积极推动四川盆地千亿级天然气生产基地及金沙江等水电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海上油气资源战略接续区,稳步推进海洋能综合开发利用。优化炼油产业布局,着力解决华中、西南成品油主要依赖区外调入的矛盾。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推广开发利用氢能。 2.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着力提升能源应急调峰储备能力 加强能源应急储备体系建设,提升能源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推进石油储备方式多元化,充分利用国际低油价机遇期提高石油储备规模,到2030年石油储备规模达到90天以上。加大储气库建设力度,加快沿海LNG和城市储气调峰设施建设,建立多层次天然气储备调峰体系,预计到2030年建成650亿立方米储气调峰能力,占天然气消费量比例达到12%以上。加快龙头水电站、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调峰电站、电化学储能设施等优质调峰电源建设,预计到2030年抽水蓄能电站装机规模达到1.4 亿千瓦左右。提高地方商品煤应急储备,力争到2030年形成煤炭年消费量15%的储备能力。 有序推进能源运输通道建设,大幅提高能源资源配置能力。完善铁路运煤通道,建设沿海配套港口码头,优化内河水运通道,提高煤炭跨区运输能力,预计2030年煤炭铁路运能达到35亿吨/年左右。加强跨省油气输送干线建设和区域管道互联互通,加快城市间区域成品油管道建设,预计2030年原油、成品油管道总里程分别约为4万千米和5万千米;天然气管道总里程约为18万千米,干线年输气能力超过5000亿立方米,同时推广LNG罐箱多式联运和“点供”等灵活供气方式。进一步完善区域和省级骨干电网,着力提高电网利用效率,预计到2030年跨省输电容量约为5亿千瓦;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加快边远贫困地区配电网建设,着力提升乡村电力普遍服务水平。 3.推动能源供应集成优化,加快构建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生产系统 促进能源生产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速推进能源生产领域智能化发展。着力推进5G、人工智能等在能源生产系统中的规模化应用,大力提升能源生产系统智能化水平。到2030年,煤炭智能开采在国内主要产煤区大范围应用,“5G+智慧矿山”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智能油气田建设,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各油气生产企业全面建成数字化油气田,全国在产油气井、场站数字化覆盖率达到100%;智慧电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发电企业智慧电厂建设占比达60%以上。大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微型燃气轮机等分布式能源普及利用,新型小微能源发电形式进一步推广应用,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绿色能源。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加大力度推动天然气发电与风力、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储能等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 加快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布局,积极推进能源智能调度系统建设。到2030年,电力营商环境力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油气智能管道和智慧管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建成智能化管道,油气资源全面实现智能化、自动化调度。以智能电网为基础,与油气管网、热力管网等多种类型能源网络互联互通,与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类型储能单元/电站协同运行,与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交通网络建立有序充电、车辆入网(V2G)等需求响应,与虚拟电厂(VPP)、能源企业等商业主体创新商业模式,形成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调运行的综合能源网络和能源优化配置平台。推进能源智能调度系统建设,整合区域内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等多种能源资源,推动探索各种能源资源之间的智能调度。 中国能源革命不断向纵深挺进,能源技术领域涌现更多自主性创新,带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能源体制革命持续深化,力争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构建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能源国际合作围绕共建共商共享结出更多硕果,合作程度进一步加深,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更加合理,中国在开放条件下国家能源安全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