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中的太阳能制造商将有可能被迫与竞争对手合并,得以在行业挤压中继续生存。该趋势可以使主要亚洲集团更加深入可再生能源领域。
由于可再生能源系统价格暴跌了近40%,太阳能制造商发现他们今年几乎没有任何利润空间而言。行业专家称很多企业由于规模太小而无力抵挡价格的低迷。
市
挣扎中的太阳能制造商将有可能被迫与竞争对手合并,得以在行业挤压中继续生存。该趋势可以使主要亚洲集团更加深入可再生能源领域。 由于可再生能源系统价格暴跌了近40%,太阳能制造商发现他们今年几乎没有任何利润空间而言。行业专家称很多企业由于规模太小而无力抵挡价格的低迷。 最近瑞士Sarasin银行分析师表示,曾经的行业领袖如德国Conergy AG、Q-Cells SE、Solar-Fabrik AG和Sunways AG将可能受到威胁。 许多美国和德国的制造商都受到了严厉的打击,一小部分高调破产事件也对太阳能行业形象造成了损害。其中包括Solyndra在获得5亿多美元资金后仍旧关门倒闭,该破产事件引发了华盛顿的政治反弹。 同样,许多中国企业也未能幸免于难,尽管他们占据太阳能电池板全球生产供应的主导地位,但沉重的债务威胁着他们的存活。 中国国有银行为国内太阳能行业开立数十亿美元的信用额度,以帮助目前仅有的数百家太阳公司进行拓展扩散。 这些公司多数为小型生产商,他们亏本销售太阳能组件或者晶片和电池等用于构造太阳能组件的产品,导致了产品过剩,从而压制了全球供应链价格。 这一问题现在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它似乎有意于推动小型生产商停产关闭,或者由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厂家接管。来自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份提议草案要求政府支持创建一到两个产能为5GW的大型太阳能制造商和八到十个产能大约为1GW的中型制造商。目前,还没有太阳能企业产能达到5GW。尚德电力作为世界上最大太阳能制造商,其太阳能电池和组件产能也只有2.4GW。 尚德总裁施正荣在11月份举办的一次电话会议中提到,在第二季度,前六名太阳能组件供应商的市场份额飙升至55%,而去年同期仅为26%。他说:"我们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因为客户认识到与长期发展定位清晰的企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英利财务总监Bryan Li上个月告诉分析师说,中国主要银行正在收紧贷款,并已制定出他们想与之合作的太阳能企业名单,此举将会淘汰一些企业。 "这些银行希望看到行业整合以淘汰二线和三线企业从而为一线企业留下大的份额。" 进入企业集团 小型太阳能企业的私人资金已全部干涸,在严峻的行业状况下,这些面临资金短缺的企业则没有可能说服银行为他们开设信用额度。这将会使他们将目光转向其竞争对手,尝试合并与降低成本,或者找到大公司将其收购。私募股权公司Hudson Clean Energy Partners任事股东Neil Auerbach说:"太阳能企业间将会发生一些合并事件,以此来提高规模效益。这样,一些公司将会被关注太阳能行业的、资本更为充足、更富管理战略的公司所兼并。" 业内人士指出,去年,韩国Hanwha Chemical Corp收购了中国林洋新能源将近一半的股份,此案例模式可供整个太阳能行业参考。 Hanwha购买了该公司49.99%的股份,新创建了Hanwha Solar One Co Ltd。对于在困境中挣扎的中国企业来讲,财力雄厚的合作伙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抵御经济衰退。 "我不记得上次韩国企业收购中国企业的事情了,但我想对于那些想急迫进入太阳能行业的大公司来说是个不错的启发。"First hand Alternative Energy Fund投资组合经理Kevin Landis说。 他还指出,法国石油巨头Total SA在美国Sun Power年初的一笔交易中占有大多数股权,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也对美国私营太阳能公司Stion进行了投资。 金融危机以来,风险投资家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投资的意愿显著减弱,所以规模较小的美国初创企业也正在寻求大型合作伙伴。年初,美国一家小公司Helio Volt获得了韩国企业集团SK Group的5000万美元投资担保。周一,其竞争对手Miasole也它表示正在寻求合作伙伴,以资助其发展。 对于那些看起来财力薄弱而不能保证太阳能组件20年使用年限的公司来说,寻求一个财力雄厚的合作伙伴或者总公司则变得尤为迫切。这样客户将被一些大的商家吸引,例如日本夏普电子太阳能集团和夏普美国太阳能集团。 夏普高级副总裁Eric Hafter说:"客户们坚定的回来了,原因就是他们认识到我们的产品保证是绝对完美无缺的。最近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研究公司GTM Research研究员Brett Prior认为夏普、日本京瓷株式会社、三洋工业株式会社、日本三菱和韩国的LG公司、三星电子、现代汽车公司都有能力收购规模较小的厂商,从而扩大其太阳能市场份额。尽管这样,那些大公司可能会羞于收购那些正面临困难的小公司。"他们只能等到一个三线制造商破产后去购买他们的设备,"他补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