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崇华经营台达电子至今41年的漫长历史,其实可以分解成三个维度来思考
一是,在一次次全球产业秩序重构中,一家以工业制造安身立命的企业,如何完成从草根小厂到跨国巨头的平稳进化?在登上产品制造的巅峰后,它又该何去何从?
二是,在“绿色环保既是道德标准又是经营负担
无奈之下,TRW找到了郑崇华,送来了雪中送炭般的订单。台达不但渡过了难关,还从此打开了外销市场,拿下RCA、增你智(Zenith)等更为稳定的美国大客户。至1976年台达年营收突破100万美元。
回忆起这次危机,郑崇华对记者感叹:“倘若没有当初在TRW的帮忙,台达很可能就倒掉了。”除了转危为安,这种善有善报的商业逻辑,在郑崇华后来的经营生涯中,还带来了不少机遇。
比如1999年,郑崇华发现传统含铅的焊锡工艺,不但危害工人身体健康,还会在产品废弃后形成二次污染。于是,他不惜两三倍的成本投入,将传统含铅焊锡改为无铅焊锡。
两年后,索尼公司找到台达供应游戏机电源,要求台达用无铅焊锡,不要造成环境污染。而郑崇华则告诉他们,台达不但早就采用无铅焊锡,还建立了测试重金属及有毒化学物质的实验室。
索尼知道后很惊讶,随即决定把更多的大订单也给台达。台达也进而获得索尼第一家海外“绿色伙伴”的认证。再后来的2003年,欧盟发布了RoHS(危害物质限用)指令,台达也早已全部达标,赢得了市场先机。
“学术派”的底线与办法
一直以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台达被戏称为“学术派”。只因41年来,郑崇华始终恪守“不用回扣做生意”的底线。
创业初期,郑崇华的名片上没印头衔。一位客户到台达来洽谈业务,以为郑是业务员,谈了半天竟开口问回扣要几成。郑崇华又好气又好笑,故意回答要两成。当时的行情一般是3%,“两成”无异于告诉对方四个字“恕不远送”。
台达拒绝回扣的铁规,在台湾业界尽人皆知。从短期来看,这会损失触手可及的订单,但从长期着眼,这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甚至改善了行业风气。
当年与台达合作的大同公司,也是以操守严格著称。在大同内部开会时,有人曾建议用两家供应商,但工程部经理周友义却拍板说:只要台达一家就好了,因为台达质量好又便宜。
然而,这样的支持激起了一些谣言,说周友义在台达有股份。但经过大同私下调查后,证实都是空穴来风。相反,周对台达交货的质量和时间,要求得非常严厉。双方都按规矩办事,形成了简单透明的合作关系。
还有一次,爱德蒙(AOC)的业务员因为郑崇华拒绝回扣,而取消了给台达的订单。但后来爱德蒙被一家台湾公司买下,挖来了与台达合作过的业内人士担任总经理。台达重新获得了爱德蒙的订单,而此前那些要求回扣的业务员,先后被公司开除,业内其他公司也不敢任用。
在唯利是图的商业法则下,高尚很可能成为高尚者的墓志铭。面对道德与生存的两难选择,郑崇华总能找到一种在底线之上达到目的的办法。
当初,郑崇华希望打入飞利浦的供应体系。飞利浦的采购经理是一位叫斯沃尔的荷兰老先生,他明确地告诉郑崇华,飞利浦已经与实力雄厚的日本东光公司合作已久,不可能再找其他供应商。
但吃了闭门羹的郑崇华并没有放弃。他经常跑到斯沃尔在台湾的住所附近,刻意制造与其巧遇的机会。最初,斯沃尔向郑崇华申明:“陪我喝咖啡聊天,非常欢迎,如果要谈生意就抱歉了。”
不过郑崇华仍然没有灰心,他抱着交朋友的心态继续与其打交道。一来二去,他发现斯沃尔被只身派到台湾,想起远在荷兰的家人,常感到非常孤寂。后来,斯沃尔甚至对他说:“有你陪我讲心事,真好!”
其实两人心知肚明,台达几乎不可能拿到飞利浦的订单,这样的谈心只是出于两人深厚的友谊。
然而,不久后机会却不期而至。飞利浦在试产一批新产品时,东光的零件一直达不到标准,眼看就要量产出货了,东光却迟迟没有派人来解决问题。最后时刻,斯沃尔找到了老朋友郑崇华。
作者:曹一方 来源:商界
责任编辑: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