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光伏产业需要理性思维

2010-04-25 18:17:40 太阳能发电网
“不能说我们现在九成以上出口就说国内应用发展慢,只能说是这个产业发展太快了。企业应该适应产业的发展规律,要明白不是靠产业来推动市场,而是产业要适应市场的发展节奏。”

电站是没法负担成本的。煤电价格也就三四毛钱,低的两三毛钱,高的四毛多钱,政府补贴了一半,剩余部分靠这三毛钱左右的电价来回收,是很难回收得回来的。就算按发电成本每千瓦时1元钱的话,国家出了五毛钱,另外五毛钱靠电站发电来回收,但实际电价是三毛钱一度,另外还是有两毛钱的亏损。因此很多地方那另一半的资金根本落实不了,而这还是在所有土地都是零成本的情况下,比如屋顶免费让电站用,土地也免费让电站用,可是有这样的地方吗?如果按照这个方式去做,土地和房顶要收费,谁做这个电站都是亏损的。
  一个制度的设计,为什么要让企业亏损呢?如果让企业亏损,还有哪个企业愿意去做呢?所以说这个制度设计上是有缺陷的。
  我们在制订一些政策的时候要考虑更多的实际问题,要认真地讨论,要考虑全面,而不是仓促地出台。这方面又不象四万亿救市那么紧急,可以用足够的时间考虑得更全面一些,并且广泛地去征询意见,公开地讨论。社会上有好多人都有很好的实践经验,比如在上海、深圳、山东、北京等很多地方,都有一些有识之士在自己家里装了光伏电站来做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到底能发多少电,怎么接网等等,他们都有很好的经验。为什么不去征询他们的经验,而是找几个专家关起门来研究研究就匆匆忙忙地出来一个政策呢?
  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应该着急,我们现在实际情况不是太慢了,而是什么都太快了,动不动就是100%的增长,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好。
  我想对企业界的朋友说的也一样,不能着急。我们的生产规模每年都翻一番了,大家还急什么呢?难道还要每年翻三番吗?大家要相互考虑,既要替政府考虑,也要替社会考虑,也要替企业考虑。企业应该有一个平常心,我对风电企业也这么讲,你去年是100%了,今年还要指望100%吗?你连续五年100%可以,还要求连续十年100%,这现实吗?其他电源还发不发展?别人都不做了,就留下新能源100%的发展行吗?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快慢要适度,规模小的时候快一些,规模大了速度肯定会降下来。比如风电,今年达到2000万千瓦,也只有30%的增长。所以大家应该更理性一些。
  至于第二批金太阳项目什么时候出来,我也不清楚。现在社会上对第一批项目质疑很多,那么是不是应该看看第一批的结果,包括落实得怎么样?到底发了多少电?
  我知道第一批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项目还没有开工,原因是另一半资金落实不了。很多企业在金太阳政策刚出来时热情很高,非常积极地去争取下来项目,可后来一算帐,才发现钱投进去很难赚回来,就不知道怎么办了。有些地方做得很不错,比如江苏的一些城市,在中央财政出了一半的情况下,地方财政再给出一半,这样企业就可以不花钱建一个电站,所以企业的积极性很高。但很多地方另一半的资金必须企业自己想办法,还有一些企业的屋顶项目,屋顶是别人的,必须租用,如果房屋业主要求收取租金,企业就更无法承担了,而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地方和企业配套资金短缺问题更多。
  我一直建议要认真总结一下经验,要以发电量来考核和作为补贴的标准,而不是补贴发电装机。这样也能把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为发电量的补贴是按照实际发电量拨付给企业的,这就促使发电企业提高质量和管理水平,真正达到我们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的和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目前这种只补贴装机的做法,谁也说不清楚到底每度电补贴了多少,也不知道发了多少电。因为很多电站都是自用一部分,多余的部分才上网。到底发了多少电,自用了多少,多少上网了,怎么说得清楚?假如以后有人去问财政部,那么多补贴到底发了多少电?恐怕没人回答得清楚。既然无法算得清楚财政到底花了多少钱补贴一度电,凭什么说这种补贴方式就一定比上网电价补得少呢?
  所以,这些政策都需要做一个后评估,这种要成为一个常态的补贴方式的政策,更需要评估其带来的整体社会效益,既要考虑效益,也要考虑效率。只有在深入评估和认真总结之后,才合适继续执行。第一批项目审批马上就一年了,我不赞成匆匆忙忙地上第二批,而是应该认真总结,深入了解第一批项目到底落实得怎么样,比如项目建设情况如何,发了多少电,效果怎么样,等等。如果第一批还有好多没开工,就急急忙忙上第二批,有什么意义?

  ■光伏企业应该理性面对产业规律
  《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前期有国产化率70%的要求,这让国内风电设备产业得以发展壮大,光伏产业会有类似的政策吗?
  李俊峰:光伏现在还有什么不是国产化不能国产化的?当年风电和现在的光伏产业情形是不一样的,对当时风电行业来说,我们基本上没有国产装备,2003年的时候我们有80%接近90%的装备需要进口,到现在我们100%的风机整机国内制造,没有进口的,只是个别零部件需要进口。
  两者的情形是不一样的,当时风电是要吸引国外的技术转让进来,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国外转让技术。光伏现在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光伏所有的产品现在都是出口的,要国产化率的标准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的光伏产品现在出口全世界,如果我们的企业还指望在国内应用实行保护,那人家怎么办?是不是德国人也可以说我不买进口的电池板了,那中国企业不哭才怪呢。一旦我们出台这样的政策,比方说我们的光伏电站只允许采购国产电池板,那将给我们的光伏产业带来灭顶之灾。因为国际市场也可以搞对等原则,也只买自己的电池板。所以,这样的贸易保护政策不论谁去提,都会对全球光伏产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都要坚决地反对。

  《太阳能发电》:国内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的市场格局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跑马圈地的现象也比较突出,而金融危机之后的国际市场又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果国内市场迟迟不能开启,国内大多光伏设备企业可能都将面临着较为艰难的生存局面,您能给业内企业一些建议吗?
  李俊峰:其实国内应用市场已经发展很快了,去年保守说装机也有160多兆瓦,高了说差不多应该有200兆瓦,应该说是很快的。
不能说我们现在九成以上出口就说国内应用发展慢,只能说是这个产业发展太快了。企业应该适应产业的发展规律,要明白不是靠产业来推动市场,而是产业要适应市场的发展节奏。不能说一个产业100%的增长,市场消纳能力也要跟着100%的增长,这样市场还不疯狂了?
  虽然健康的市场经济也允许有适量过剩,但我们的制造能力还是发展太快,比如有100个单位的消纳能力,就会有200个单位的供应量,有200个单位的消纳能力,就可能会出现500个单位的供应量。我们要看到是现在的供应能力发展太快了,因此才什么产品都过剩。
  产业的发展一定要顺应市场的要求,而不能



作者:吴军杰 来源:中国太阳能发电网 责任编辑:admin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