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门后的利益
在苏维利看来,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除了上游制造业企业外,恐怕只有两种企业才可能继续投资电站。“一是有大把的资金,也不在乎短期盈利,能够承受几年赔本,只是为了行业地位和一些类似上网资源的战略投资者。他们可能认为从长期来看电力需求是增长的,限发也是暂时的,先把资源占据着再说,这样的公司是有的;第二种则是不把风电或光伏当作唯一业务,而只是一个有益的补充,亏得起或者不在乎这部分投资是否盈利的企业。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进入节能环保行业,清洁能源业务占据这些企业整个盘子的比例很小。”
作为国内光伏电站资产证券化的较早提出者,苏维利接到了许多邀请,希望他能够参与一些光伏电站项目的资产证券化设计,但他都一概回绝了。
苏维利认为,只有在明确前述两个核心问题的基础上,光伏电站的资产价值才能够评估,投资光伏电站的商业逻辑才能够成立,也才有被资产证券化的可能。“如果这些政策不明朗,光伏电站投资在中国就有可能变成公益事业。而公益业是不管赚钱不赚钱的,比如修建道路,有些路是必须要修的,因为人要走路。”
此前,有许多市场分析人士预计,2013 年全国“两会”之后,关于光伏发电市场的政策会明朗化。但“两会”结束至今已两个月,除了关于《意见稿》的争议尚未消失外,光伏行业似乎一下子变得冷清了起来。多位接受《太阳能发电》杂志采访的业内人士都表示,今年10GW 的规划目标,由这样的等待和观望来看,已很难完成。
政策的难产,在前述能源专家看来,主要原因在于谁也不原意成为买单者。他认为,无论采用哪种补贴资金筹集模式,说到底都始终要有人出面为清洁能源的发展买单,无非是谁付出、谁受益而已。在他看来,无论是减排权交易,还是碳税,其中的买单者,可能更多的都是国企和央企。
而这,或许正是问题所在。
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国光伏制造业如果完全指望中国市场,是不可获得救赎的。由此,光伏行业的洗牌和资产重组,在2013 年可能会是一个主流,可能会有很多光伏制造资产以零成本或极低的成本被一些央企、国企吸收或并购。
一位较为悲观的光伏上市公司高管表示,今年,光伏行业的国进民退可能将是大趋势,谁能被央企或国资并购,谁就能够活下来。“也许,当民营企业退出这个行业后,这个行业才会真正好起来。”他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