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获悉,国家审计署已将金太阳工程列入重点审计范围,清查财政补贴资金是否有违规问题。
在更高决策层的关注和审计署高压下,财政部决定,将所有金太阳工程的财政补助资金进行清算。
金太阳工程的一大特点,是“初投资补贴”,即用财政收入直接补贴工程建设。与其对应的是“度电补贴”,即根据电站建成后的发电量进行补贴,目前为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初投资补贴鼓励投资者压低电站成本造价,度电补贴则要求投资者通过提升电站质量来获利。
“做了很大努力,但无论怎么补bug,打补丁,都发现不行。”参与政策制定的一位官员认为,“这种财政资金直接补贴产业链前端的设计,从根子上就是错误的。”
在初投资补贴模式设计下,从项目审批,到补贴发放再到后期监管,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财政资金流失和浪费的漏洞。
这其中,项目评审是分食链条中的第一环。
“只有30%至40%的申报项目可以获得批准。”一位熟悉内情的光伏组件商告诉《财经》记者。为了对众多申报项目进行事先甄别,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从其专家库中抽取相关专家,由鉴衡中心牵头组织评审团,对申报项目进行遴选。
“竞争激烈,评审时通通关系就很正常。”一位熟悉内情的金太阳工程业主直言,“这项示范工程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凭什么就批给你?难道是比谁的可研报告写得好吗?”
另一金太阳工程业主称,他和一些同行在提交评审材料后都接到了“神秘中间人”的电话,询问“需不需要帮你们跑一下”。所谓跑一下,“我个人理解就是指导业主如何送钱”。该业主还猜测,这些“神秘中间人”可能是“某些有话语权人物的身边人”。
一位接近评审组的能源专家也向《财经》记者透露,每年评审组成立后,希望涉足金太阳项目的民营业主加紧向他们“公关”。他称自己拒绝了所有“炮弹”,但拒绝对评审组其他成员作出评价。
对评审团可能存在腐败的指控,鉴衡中心主任秦海岩予以否认:专家组没有收过钱。企业有可能交钱了,也有可能被列入名单了,但是它给中间人交钱与拿到项目没有关系。“他们是被骗了”,他强调。
项目通过专家组评审后,财政部的补贴款就会直接拨至项目所在地的市财政局,该局会为业主单位开设一个银行账号,将70%的补贴款(2012年第二批项目改为35%补贴款)汇至该账号内并封存。待业主单位提交核准文件、安评环评报告、项目批文等文件,证明项目已具备开工条件后,该局将与银行会签解冻账户,企业可自由使用其中资金,用以购买光伏组件和逆变器设备等。
在此环节上,组件商亦可巧妙得到超额利润。
“金太阳救了我的命。”一家国内光伏组件商的负责人介绍,其公司曾因欧美双反,产品滞销。2011年,该组件商转而申请成为金太阳工程项目的业主,项目全部采用自己生产的组件,不仅全部消纳了库存,尘封多时的生产线也得以重新启动,陆续又生产了20兆瓦的组件。
据《财经》记者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