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颁布,被认为是对光伏产业的一剂强心剂,业界普遍认为将缓解中国光伏产业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压力,同时将加速中国光伏本土市场的应用,给出了“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吉瓦”,和“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吉瓦以上”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目前中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意见》也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其中提到“新上光伏制造项目应满足单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20%、多晶硅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18%、薄膜光伏电池转换效率不低于12%,多晶硅生产综合电耗不高于100千瓦时/千克。”
此政策一经推出,就引起业内极大反响。两种不同的声音在业内发出:有的企业认为这个门槛定得太高,会误杀大批企业;也有的企业认为设定高门槛非常有必要,将促进产业链提升。
而在这种争论背后,监测标准如何确认甚至都没有得到解决。
根据《意见》规定,对新增产能设立的门槛主要针对电池片的转换效率,那么这个门槛由谁来界定,成为了最关键的问题。
对此,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王斯成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光伏行业的认证监测机构很多,其中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和北京鉴衡认证中心CGC是国家认可的机构,另外还有6-7家第三方认证监测机构目前都能提供对电池片效率的测试业务,故测试标准不会成为一个问题。
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位鉴衡认证中心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目前仅从技术层面来说,鉴衡中心有能力达到对电池片效率的测试,之前,企业承接过相应的工作。不过到目前为止,鉴衡中心并没有就将来如何实现《意见》中的规定有过交流。
然而,就记者了解,业内几乎所有企业,都不认可目前市场上任何一家监测中心做出的检测结果。如晶澳太阳能(NASDAQ:JASO)CTO刘勇就对记者表示,目前行业内虽然有诸多认证机构,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家能够获得行业内所有企业的认可。
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检测机构TUV德国莱茵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解释,他认为《意见》仅仅给出一个电池片转换效率门槛是不够全面的。
“电池片的转换效率,分为全尺寸效率和有效面积效率两种,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如果企业有意在这方面打擦边球,是完全有机会的。”上述TUV员工告诉记者。另外,上述TUV工作人员认为,如果《意见》将门槛从电池片转换效率改为组件转换效率,会更加可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