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稳行的脚步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一波“寒流”席卷全球光伏产业,多晶硅产品价格一下子降低一半,从上游多晶硅到下游光伏组件,从大型上市公司到民营小工厂,堪称哀鸿遍野。
“多晶硅价格骤降,扰乱了整个光伏产品价格,薄膜太阳能产品价格也受到影响,不过相比国内大型晶硅厂商负4%到负5%的毛利,宏威去年还能保持16%左右的毛利,而前年则能到30%”。谈起目前的光伏产业现状,范继良对宏威遭池鱼之殃不胜感慨。
市场骤冷带来的后果之一是:为了走得更稳,宏威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
按照计划,宏威将在2011年到2015年分期建成13条生产线。一期项目将投资30亿人民币建设两条生产线,硅基薄膜电池的产能为240兆瓦,预计将在2012年1月建成。而自2011年9月动工以来,原本预计的投产日期也由2012年初调整至当年10月。而记者从宏威了解到,直到今年5月宏威这一项目才实现正式投产,在经过产能爬坡期后将迎来产能快速释放,其项目投资额也差一点达到原定的30亿。
范继良表示,宏威并没有缩减或者停止投资的计划。“该项目是五年分期滚动投资,累计起来投资100多个亿,而不是一下子全投进去”。
迈开两条腿走路
尽管脚步有所放慢,范继良对今年宏威光伏产业保持高增长依然乐观。信心之一是宏威采取“高转效”单晶薄膜产品和低成本硅基薄膜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据介绍,宏威的单晶硅薄膜电池已经超过国家的转化效率准入门槛,量产中达到了21%、22%,而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的转化效率一般在18%左右。未来,宏威这一领先国内的产品将占到整个宏威产品销售的八成以上。另一方面,宏威原有的硅基薄膜产品,比晶硅产品的成本要低40%,价格优势巨大。
此外,在他看来,欧盟反倾销针对第一代晶硅产品,而不是第二代薄膜电池产品,宏威并不像国内其他厂商那样身背巨大的包袱,面临出口市场骤降的窘境,先进技术产品和经营策略可让其灵活应对市场。
目前,宏威九成以上的产品依然销往海外,这相比于纷纷转战国内的企业来说表现坚挺,但宏威对国内即将开启的巨大市场也非常期待。
“今年我们的销售重点开始往国内转移,之前的政策都不完善,国发24号文下来之后力挺分布式能源,我们的薄膜电池正好是未来发展分布式发电的主力军。”范继良称。据他估算,若分布式发电大面积铺开,单单在东莞就至少有1GW到2GW的本地市场蛋糕可以分享,结合供应链的优势,东莞光伏业基础薄弱、规模小的劣势,宏威这样的本土企业也能得到很好的培育。
范继良对时下的光伏行业有两个基本的判断:大者为王,剩者为王,意为扩大产能、形成规模才会有竞争优势,同时又要在寒冬下稳妥地生存下来才有希望。“如今,希望政府一如既往地相信并支持企业,共渡时艰,因为春天已经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