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则表示,定价机制、分类区域标杆电价、分布式光伏电价、可再生能源附加上调,都是互相关联的。能否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管理体制的理顺是关键,这还要看电网的配合:电价附加能否足额收上来,电网能否及时足额发给光伏发电企业。
谨防劣质产能过剩
尽管国家层面政策不断,但并不意味着我国光伏产业已经摆脱连续两年来的“冬天”。业内人士指出,经历两年的亏损寒冬之后,中国光伏行业终于开始嗅到春天的气息,但要摆脱目前的现状,还需要继续砥砺前行,尤其是要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指的是劣质产能过程,光伏行业的优质产能并不过剩,因为全球光伏市场安装总量每年都在增加。”业内人士表示。
就在国家发改委补贴政策落地之前,工信部也在网站上公布了《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一系列和质量相关的新“标准”,如在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方面,要求产能规模和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标准,每年需投入研发及工艺改进费用不低于销售额的3%且不低于1000万元,对新建和改扩建企业及项目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在质量管理方面,企业应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组件使用寿命不低于25年,质保期不少于10年。
信达证券的分析报告认为,上述《规范条件》将从政策上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利于大企业通过自身技术、规模上的优势提升产业集中度。而由工信部牵头制定实施的《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也在9月6日传出初稿已经制定完成,正在加紧出台的消息,说明我国的光伏产业下一步将会在产能过剩方面继续“对症下药”,加快“瘦身”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