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研究人员还创建了一套天气预报系统,从江河流域、土地测量、城市降雨历史记录和雷达反馈获得相应数据,预测可能发生的洪水灾害,并就灾害对城市功能的影响作出评估,比如是否会堵塞交通、出现电力断供等现象。
韩国松都是另一座“聪明城市”典范。它始建于2005年,位于黄海边上,耗资350亿美元。信息系统将城内一切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有人称之为“盒子里的城市”。
在松都,传感器无所不在。每个家庭装有远程显像系统,使用者通过它召开视频会议,接受教育、医疗及各项政府服务。思科公司是松都的传奇制造者,它提供了所有相关网络技术。
松都预计于2015年建成,届时将迎来6.5万居民和30万务工人员。
谁说了算?
显然,在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未来城市规划中,大企业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少人质疑,城市的主角———市民,将在这场变革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麻省理工学院“感性城市”项目负责人卡洛斯·拉蒂预言,大企业和市民之间可能爆发一场战争:企业要向市民推销他们建造的城市,而市民却有自己的实际需要。
“真正智能且现实的城市不会像部队行军那样,按指挥官的命令亦步亦趋,”拉蒂说,“他们更像一队鸟,或一群鱼,每一个个体随着邻居传递出的细微信号调整自己的行动,协调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