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系列报道之二:能源危机的终极出路

2013-12-12 10:22:37 太阳能发电网
眼下,全球正面临着一场能源危机。化石能源逐渐紧缺,而因燃烧化石能源导致的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问题亦日益严重。世界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气象能源、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其中,气象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及潮汐、地热等相关次生能源。然而,新能源能否在未来代替化石能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

 

  同时,越南、肯尼亚、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均持积极发展核电的态度。加拿大、阿联酋、哈萨克斯坦等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坚持发展核电,以实现节能减排和能源供应的多元化。

  日本曾是众多国家之一。在2011年3月之前,日本有55座核电站运行,发电量达到全国电量的三分之一。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这使日本发展核电步履谨慎。日本一度关停了所有核电站,尽管2012年又恢复运行了其中两座。2012年5月25日,日本政府将2030年核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达到50%的目标降至15%左右。

  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在2011年5月宣布,德国将在2022年之前关闭现有的17座核电站。默克尔说:“日本把一切都改变了。”德国的问卷调查显示,人们对政府的决定表示支持,因为59%的人认为,福岛的灾难可能会在德国重演。

  气象能源被寄予厚望

  如果关掉核电站,能源从哪里来?事实上,一些能源需求大国早已开始扶持和鼓励以气象能源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试图探索出未来能源供应的新路。

  德国和日本的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2000年,德国颁布《可再生能源法》,规定新能源发电可无条件入网,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采取非对等税收;对新能源进行电价补贴,推出促进太阳能开发的“十万屋顶计划”。2009年3月,德国通过《新取暖法》,政府提供5亿欧元补贴采用可再生能源取暖的家庭。

  除了政府在政策和补贴上的大幅支持,发达国家的大企业也积极投身气象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希望在化石能源枯竭的未来抢先获取通行证。

  在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IHI)和东芝公司正着手利用黑潮的稳定能量进行海流发电系统的联合研发,并确定于2015年开发出关键技术,2020年使之产业化。他们将在世界上率先完成海流发电实用化的壮举。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低迷,气象能源还成为经济危机后增加就业岗位的途径之一。欧洲风能联合会2012年4月发布的《绿色增长——风能对就业和经济的影响报告》显示,2007年至2010年,欧洲风能行业增加了30%的就业岗位,而同期欧盟的失业率上升至9.6%。预计到2020年,风能行业雇员将达52万人。



作者:张格苗 来源:中国气象报 责任编辑:admin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