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背后的忧虑
多位行业人士对于上述数据都感到有些迷惑。尤其是,落实到各地的省市光伏装机发展目标到底应定为多少,也可能会有问题。而且,无论是电站的项目投资商,还是组件及原材料供应商、EPC厂商,都会对自己实际的产能、产量方案判断带来困难。
33号文中还这样说,“各省市在2014年新增享受的国家补贴资金的光伏项目备案总规模,原则上不超过下达的规模指标,超出项目不纳入国家补贴支持范围。”这似乎意味着,假设有的地方以14G瓦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新的10G瓦数据的话,部分项目即便是启动了,有可能拿不到国家的相关补贴。
国内一家组件厂的高层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去年下半年我国逐步完善了补贴资金、发电并网服务等政策,而且分布式和光伏地面电站的电价也确定了,这为国内的光伏企业进一步发展电站业务夯实了基础,但如果申报且启动电站项目之后,实际的补贴又会拿不到。他猜测,在不明确国内的实际新增装机量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很多公司蜂拥而上、率先去向有关省市部门要新增装机的指标,短期内又会形成大家哄抢组件及配件、抢装电站的假象,“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种设想,实际操作上可能会存在不同。”
不过38号文和33号文中还是有差别的,比如33号文中提到了备案量的说法,在38号文中没有体现。也就是说,可能14G瓦是一个最高量,先采用10G瓦的目标来执行。
而一家光伏企业管理层则表示,即便是将原来征求意见稿中的12G瓦目标、33号文件中的14G瓦目标,重新调整到了现有的10G瓦,也没什么不好,“一些电站项目并没有真正地实现运转,而且部分企业也存在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的问题,还不如把速度放得慢一点,一步步地控制市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