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光伏协会秘书长许瑞林道出了光伏产业高负债的根源,2010年初,我国在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光伏下游产业形成了一股投资热潮,银行贷款成为资金的主要来源。不幸的是,2011年上半年,扩张产能集中投产后,全行业很快陷入恶性价格战,并在2012年引发美国、欧盟的“双反”。
“光伏行业贷款扩张产能后,没过几天好日子,就进入了连续5个季度的亏损。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持现金流,只能旧债未还再举新债,债务包袱越背越重。”许瑞林说,“到2013年年底,行业内龙头企业的负债率在80%至85%之间,个别企业达到90%以上。”
据多位光伏龙头企业的负责人介绍,财务成本高是造成当前光伏企业沦为银行“打工仔”的另一重要原因。“银行放给企业的贷款,绝大多数为期不到一年,企业只能利用多家银行不同还贷期的贷款来回折腾,频繁地把到期贷款还清再续贷。有些贷款借助担保公司担保才能得到,不仅产生1.5%至2%的担保费,还要被收取保证金,国有担保公司为贷款额的10%,有的民营担保公司高达20%。”陆廷秀说。
保利协鑫公司总裁舒桦认为,现在光伏产业与银行之间已陷入恶性循环,从连续亏损到低利润率长期化,前期产能扩张中形成的巨额贷款难于短期还清,行业降低资产负债率的步伐被逼放缓,只能不断续贷,长期承担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从行业大量抽取利润,影响到行业良性发展,进一步弱化了还贷能力。
“光伏行业不仅沦为银行‘打工仔’,还被利率‘抽血’到了体质羸弱。越是行业优等生的龙头企业,来自负债的压力往往越大。最典型的就是已破产重整的无锡尚德,其光伏组件的品牌效应、产品性能都稳居国内企业的翘楚,但因资金链断链被迫‘下课’。”王世江说。
据了解,自2013年6月以来已经断贷近一年的光伏企业开始零星得到银行授信。但商业银行对光伏企业的贷款申请依然谨慎,这个产业中60%的贷款都是来自于国家开发银行,而且只能惠及小部分重点企业。
许瑞林建议,银行可尝试将贷款打包成金融产品转化成股权期权,等企业发展好的时候进行期权兑现。
碰壁-民企转型遭遇“玻璃门”
采访中,记者发现光伏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正涌动转型成为光伏电站运营商的热潮,希望以此承接国家的光伏发电补贴,支撑制造业环节的可持续发展。但受困于资金投入大、投资回报期长“路条”分配不平等等困境,民营的光伏企业在转型中遭遇“玻璃门”。
据了解,一方面,无论是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还是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国家出台的上网电价补贴都给光伏电站运营商留出了合理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在光伏组件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光伏制造企业面对光伏电站运营商的议价能力不足,转型成为光伏电站运营商成为制造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