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价格保障下,各个组件企业都纷纷将最好的产品推向日本。2014年东京光伏展中,晶科推出了内置优化芯片的智能组件以提供电池串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这使得住宅系统的发电量比普通组件高20%左右。中盛光电则推出了利用台湾新日光的双面电池制造的双玻组件,以求在细分市场中占得一席。天合光能拓展了产品范围,在日本推出了储能系统。为了更好进入日本市场,昱辉阳光与日本半导体供应商Vitec成立合资公司,在日本生产其高效组件Virtus Ⅱ,产能为80MW。
王润川在东京展会上对同行产品考察后发现,为了抢夺日本市场份额,各家开始提供更高的附加值,“开始有企业提供30年20%的功率保障,晶科、英利等提供了10年92%的功率保证,或者其他企业给出了12年90%的功率保证。”这比常规的10年90%、20年80%功率保证普遍提升了。高效也是日本市场的“口味”,晶澳为此推出了单晶60片、290瓦的组件;日本本土领先企业京瓷则计划将多晶组件效率提升至18.6%,并计划未来几年内将单晶组件效率提升至22%以上。
目前中国已有超过20家组件企业获得了日本JET认证,获得了日本市场“通行证”。此外,他们还要得到来自日本和欧美主流保险公司的认可。来自中国的国家电网子公司英大泰和保险也进入日本市场,为多家中国组件企业的产品提供担保。
深挖日本市场多年的爱康科技已经在当地组件边框市场拥有超过70%的市场份额后,正计划提升其支架市场份额。负责支架业务的爱康金属科技总经理李光华在这次东京之行收货了多份订单,其中包括一个42.8MW的项目。李光华表示,“2013年在日本的支架出货量达到100MW,今年要做200MW以上。”
相比组件来说,中国逆变器企业在日本的市场空间变得非常狭小,包括阳光电源在内的诸多中国一线逆变器商很难获得日本项目订单。TUV南德光伏产品部部门经理许海亮对此感到疑惑,“组件企业通过JET认证后能进入日本市场,而日本很多本土逆变器企业并没有去做认证,他们更多是凭借信誉和技术能力,地方电力公司在项目并网前也会要求逆变器企业提供一些测试报告。”日立、欧姆龙、三菱TMEIC等日本本土品牌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SMA凭借其全球知名度也有一定空间,中国只有阳光电源和中兴昆腾在探索日本市场的立足之道。
开发日本电站
除了中国组件企业纷纷在日本开拓贸易市场外,包括联盛新能源在内的诸多开发商也在寻求电站开发投资的高收益。中电投集团子公司上海电力正计划发力日本市场,这家中国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王运丹在2013年底的一个会议上,向各个券商的分析师们描绘了日本市场的美好前景。上海电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刁旭表示,“我们2014年力争2-3个项目并网,2015年至少3个项目。”刁旭带领的团队在日本主要看重10MW以上的项目,并且以42日元电价为主。联盛新能源也在争取更多的优质项目,目前联盛拥有多个2MW的项目,并已有项目开工建设。
根据NPD Solarbuzz的统计,目前日本的项目储备已经达到21GW,其中42日元电价的项目还有8GW没有完成。这8GW的42日元项目中,约1GW由于土地权等诸多问题已经明确取消,4GW项目已经确定要做,仍有3GW的数百个项目仍然需要等待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评定,这些项目在土地权确定和产品等技术指标上无法全部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