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科财务公司与“48所”的故事

2014-04-28 09:18:22 太阳能发电网
提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电科)的新能源电子产业,就必须提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八研究所(以下简称“48所”)。48所作为光伏装备和产品生产制造单位,在光伏产业发展经历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受到冲击之大不难想象。然而,到2013年年底,48所旗下各公司一

 

  提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电科)的新能源电子产业,就必须提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八研究所(以下简称“48所”)。48所作为光伏装备和产品生产制造单位,在光伏产业发展经历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受到冲击之大不难想象。然而,到2013年年底,48所旗下各公司一直处于满产状态。原因何在?在成立于2012年末的中国电子科技财务有限公司,记者听到了它与48所的故事。

  48所成立于1964年,半个世纪以来,根据国家对微电子发展的需要,该所从“三束”(离子束、电子束、分子束)为主的电子束曝光机、分子束外延设备、离子束注入机等半导体微细加工设备的研发,逐渐发展为以半导体PVD、CVD、注入、扩散工艺及设备技术为支撑,以国家有源层优化生长技术研究应用中心和国家光伏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创新平台,以光伏全产业链规模化运行为典型示范的综合性创新示范企业。

  48所之所以挺进“光伏”蓝海,源于产业转型“三级跳”。凭借在半导体装备领域的技术积淀和对市场热点的准确把握,在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规划政策指导下,2001年48所果断向光伏装备领域发起冲击,成为国内最早从事光伏装备研发生产的单位。

  2006年,48所建成了第一条以自产装备为主的25MW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2009年,建成50MW晶体硅太阳能组件生产线;2010年,硅材料生产线正式投产,推出了从硅片加工到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整线交钥匙”解决方案,实现产业转型“第一跳”,开启了迈向光伏产业的大门。2012年,48所提出强化成本、固化产业链的“强固计划”,对光伏产业链进行了有机贯通。在“强固计划”的整体带动下,48所从硅片制作到电池再到组件,实现产业融合,以全产业链整体优势提升产能、降低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完成了“第二跳”。2013年,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48所积目标客户群由传统的光伏制造企业向电站集成商、运营商扩展。经过多方努力,48所联合中国国电、招商新能源、国家电网、中国保利等几家中央企业,共同设立“光伏绿色生态合作组织”(PGO),携手新能源央企建立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开展光伏电站项目的开发、建设、销售和运营维护业务,实现了资源整合、互惠共赢,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48所当年投资建设的“105MW内蒙古光伏电站项目”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48所圆满完成由光伏装备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运营服务商华丽转型的“第三跳”。

  至此,48所以大型光伏电站、分布式电站建设为市场牵引,带动全产业链产能和技术的同步提升,探索出“通过重点开发大型地面电站和分布式电站项目带动光伏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全产业链的发展支持关键工艺和技术提升的独特发展路径。仅2013年,48所承接各类光伏系统工程数十项,其中,“内蒙古光伏电站项目”、“北京光机电产业园金太阳示范工程”、“节能减排专项天心区光伏发电工程”、“湖南省粮食集团光伏分布式发电项目”、“蓝思科技长沙光伏分布式发电项目”等光伏系统工程的实施,正式宣告48所已全面启动并成功挺进光伏电站建设的“蓝海”。

  然而,从2011年开始,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欧盟“双反”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双重考验,进入了产业的寒冬期,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正经历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尤其是鉴于针对光伏行业进行财政补助的“金太阳工程”暴露的种种问题,2013年3月财政部决定该工程不再进行申请批准;2013年5月,财政部进一步下发了《关于清算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的通知》,规定获得财政补助的企业如果没有按期完工,将“取消示范工程,收回补贴资金”;没有按期并网的项目,则会被“暂时收回补贴资金,待并网发电后再来函申请拨付”。这对于未按时完工的光伏企业无疑是一次地震。48所作为光伏装备和产品生产制造单位,受到冲击之大不难想象。



作者:胡萍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admin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