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戈壁滩,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变身”成为水电站的“编外机组”;在江苏滩涂地,波光粼粼的鱼塘上覆盖着蓝色太阳能电池板;在河北张北草原,巨大的风机叶片下是蔓延的太阳能电池板……记者近日实地调研发现,以水光、渔光、风光等多能互补方式建设的光伏电站,因其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具备经济性和推广性,有助缓破解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瓶颈,大有“助燃”国内光伏应用市场之势。
在黄河上游第一坝——中电投龙羊峡水电站的不远处,32万千瓦的太阳能电池板铺展在方圆10公里的戈壁滩上。这是我国第一个水光互补光伏电站,也是全球最大的单体光伏电站。
“光伏发电通过输电线路并入龙羊峡水电站,一同打捆送出,相当于龙羊峡新建了一台水电机组。”业主单位中国电力投资集团黄河公司总经理谢小平告诉记者,这种水光互补、组合电源点的新模式,既优化了光伏电能质量、避免了“弃光”,又提高了水电站对电网的调节能力和送出电线的利用率。
太阳能发电因其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会对电网稳定性造成影响,必须调配其他电源进行补偿调节。而水电机组具有快速调节性能,能够将光伏发电的锯齿型出力曲线调整为平滑稳定的曲线。
“用水电来调节,一下子把不稳定的光伏发电变成优质电,避免了送不出去造成‘弃光’。”谢小平告诉记者,水光互补的调节是通过一套自主开发的系统控制软件来实现的,这套系统填补了国内此类关键技术的空白。
龙羊峡水电站总经理张空海告诉记者,水电站也得到实惠,因打捆了光电,送出线路的年利用小时数比原来设计的4621小时提高了300多小时,盘活了存量资产。同时,水电站对电网系统的调节能力也增强了。
自去年下半年,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下,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并网光伏装机容量1942万千瓦,仅去年一年就新增容量1292万千瓦。
俗称“国八条”的《意见》支持地方创新光伏发展方式,并明确鼓励利用既有电网设施按多能互补方式建设光伏电站。业内人士认为,探索多能互补方式有助破解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瓶颈,缓解“弃光”“弃风”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