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及成交反映配额分配
为了帮助企业履约,深圳和上海分别于6月6日和6月30日组织了一次配额拍卖,用类似公开市场操作的形式增加了市场供给,拍卖配额的数量分别为20万吨和58万吨。
从此前公布的情况来看,这两次拍卖并没有在年初事先制定明确的计划,主要为后期为了保证企业履约而临时引入。从拍卖结果来看,两次拍卖均出现了供给品数量显著过剩的情况,其中深圳仅拍出74974吨,上海拍出7500吨,均远低于总供给的50%,拍卖成交价均为底价35.43元/吨和48元/吨。
两市场拍卖效果成交量较小有多重原因,其中深圳主要为企业碳资产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弱,同时缺口数量较小,参与拍卖积极性不足,而上海则为企业已经大部分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完成了履约,对拍卖的需求大幅度下降。
虽然从拍卖效果来看,这两次拍卖均以底价成交,不算“成功”。但从碳市场建设角度看,两个市场在采用拍卖进行供给管理和市场调控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通过各自不同的设计积累了经验,值得鼓励。由于这两次拍卖并非常规的配额分配活动,更多的是帮助企业减少履约风险,因此对拍卖成交量并没有太高的要求。
值得肯定的是上海市场的拍卖底价设定采取了高于市场价格的策略,同时安排在履约最后一天,由此向市场传递了较强的价格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市场价格大幅下滑的可能性。
同时,全年成交情况也能部分反映配额分配情况。考虑到大部分控排企业交易目标仅为履约,交易频率多为1-2次以内,因此交易量占配额总量的比重可以直观的反映配额分配情况。其中上海市场交易量占配额总量的比重约为0.8%,而深圳则高达4.8%,比上海高出4个百分点。
交易量占配额总量比重较高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例如投资者更加活跃,或者配额分配偏差较大等。根据深圳采用的碳强度分配方法,以及后期采取的配额回收措施等估计,深圳市场的部分交易需求可能为市场对初始配额分配偏差的自动纠正。
若不考虑社会投资者,仅从企业平均交易量上来看,上海控排企业的平均交易量为6596.9吨,而深圳仅为2296.5吨。由于上海市场仅有控排企业参与,而企业交易大部分以履约为主,因此可以判断全年126万吨的成交量基本为上海2013年企业配额缺口的数量,占配额总量的0.7%。而对深圳而言,据不完全统计,配额有缺口的企业在碳市场总计购碳数量为130万吨,占配额总量的4.2%。
从两个市场的运行效果来看,碳市场均呈现出了越来越活跃的情况,尤其是履约期的交易量大幅度攀升,且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价格风险,总体表现良好。然而,一些信号表明,两个市场可能均存在一定的供给过剩,考虑配额延续机制以及试点期间结束后政策不明朗的因素,未来的市场价格有可能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