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不足
本刊记者调研中了解到,中国碳市场发展速度很快,比预期要好,但总体交易还不是很活跃。
“与欧盟市场相比,我们对目前的交易量并不满意。”张杲说,尽管欧盟碳市场不像以前那么活跃,但是它的现货和期货交易量日平均数远远超过中国市场。
以2014年5月的交易数据为例(交易日共20天),在此期间,除重庆外的中国6大碳市场总成交量约为131万吨,日平均交易量约为6.5万吨。其中,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的日成交量与总成交量均排在第一位,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的日成交量最高仅为18吨。而欧洲商品结算所的碳交易结算量数据显示,这期间包括现货和期货等衍生产品,其碳产品总成交量为889万吨,日平均交易量约为44.5万吨。
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阻碍了市场流动性呢?
张杲坦言道,除了一些企业不愿意纳入到减排体系外,部分排控企业进入市场还有一个意识转变过程。
他表示,湖北碳市场之所以比其他试点地区要活跃,主要是因为交易成本相对较低,而这一切均是为了培育市场,而其他部分试点地区不允许机构和个人进入市场,“需求主体在于排控企业,但交易主体在于投资机构,没有需求就没有任何意义。没有机构和个人,市场也很难活跃。”
国际低碳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李飞鹏还认为,碳市场的CCER,特别是林业碳汇交易发展偏弱,而这对于活跃碳市场将起到一定作用。
6月1日,《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始实施。对此,张杲向本刊记者透露,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早已开展对策研究,并在通山县和神农架林区试点碳汇林等CCER项目。
“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碳金融推进缓慢。”李飞鹏表示。
据悉,2011年全球碳市场的规模是650亿美元。其中,现货比例是2%,期权是10%,期货是88%,而中国目前只有现货市场。
目前来看,湖北、深圳和上海的碳市场相对稳健。截至2014年6月19日,湖北以约373万吨总成交量排在首位,上海以约117.1万吨排在第二位,深圳则以约84.4万吨排在第三位。在张杲看来,碳金融不仅仅包括期货市场,还有碳排放权的质押贷款、债券、融资融券等都应在内。他表示,为使碳市场更加活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正谋划建设“碳金融大厦”,即打造碳金融、碳经纪、碳咨询、碳中介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商。
另据了解,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已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约,双方将共同开发碳排放权交易产品。
不过,两地均面临的问题是,如果做期货市场,将有违证监会相关规定。根据国发[2011]38号文件、国办发[2012]37号文件,碳期货市场只能由证监会期货管理部门批准设立,而7个试点地区的碳排放权交易所却是由发改委统管。与此相关的文件也对各市场的活跃程度造成了一定影响,即碳市场只能做T+5,且交易非连续性。
作者:林楠 来源:《支点》
责任编辑: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