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市场探索
“我们期待建立全国统一性的碳市场,但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李佳宣说,各个交易所都有各自的暂行管理办法,如果碳市场要统一,还需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指导。
“这表现在各交易所碳产品的价格、核查体系等标准均不一样。”张中祥解释说,顶层设计、统一标准是关键。
目前,碳配额价格在深圳为70元以上,北京为50元左右,湖北则为20余元;纳入管控和交易的企业范围,深圳以每年二氧化碳排放5000吨为标准,北京以1万吨为标准,湖北则以6万吨及以上为界限;在交易规则上,湖北和重庆等允许个人和机构进场交易,而广东、上海现阶段仅允许管控企业之间进行交易;而在交易成本上,湖北最低,所有会员均不收费,仅双向各收取5‰交易费用,其他试点还收取不同标准的入场费和会员费。
“总而言之,建立区域或全国性统一市场,需要公平的分配机制、严格的检测和监管。”李飞鹏称,目前机构认证检测人才储备还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
基于上述种种阻碍因素,张杲对两三年内建成全国性统一碳市场并不乐观。他表示,中国碳市场要学习美国碳市场州与州之间联盟的经验,先从区域性碳市场做起,不仅风险可控,而且可以摸索逐步解决问题的办法。
早在2003年,纽约州联合9个州的州长,组成北方10州“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组织”(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跨党派环保联盟,共同开展碳排放权交易。
在推动区域合作方面,湖北省发改委已与山西、安徽、江西等中部省份发改委以及广东省发改委签订了“碳排放权交易跨区域合作交流框架协议”。
张杲说,对于非试点的中部省份,湖北以相同的碳市场标准支持他们建立分支机构,而对于标准不一样的广东碳市场,两者可以研究并轨之后会产生的问题,为建设全国性碳市场做铺垫。
目前,北京也在与河北、天津共同探索碳市场区域合作。
张杲同时称,建立跨区域市场的体系也很复杂,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环节,甚至政府的管理构架。
当然,建立全国性统一碳市场是最终目标。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日前已明确表示,今年内将提出新的全国碳排放管理办法,并制定国家碳排放总量和交易总量的初步方案,碳排放和交易配额将确定自上而下进行分配,由国家出面分配配额,统一标准,建立跨区域市场。
业内专家称,这意味着国家将加强法律支持及配套政策,尽快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