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垠的蓝天,延绵起伏的远山,清澈见底的流水,郁郁青青的草甸,这是青海果洛州玛沁县大武镇牧场的“新面孔”。
人们可能很难想象,在1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寸草难生的“黑土滩”。
上世纪90年代初,三江源高寒草地严重退化,牛羊无食,害鼠肆虐。
1995年,在国家科委和青海省科委资助下,科研人员历经50余天,行程7000多公里,深入青藏高原腹地考察,终于找到了退化的“元凶”。
让科技支撑三江源生态保护,从2011年开始,科技部和青海省建立了部省会商制度,进一步推动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高原现代农牧业发展、三江源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过去3年里,科技部直接支持青海项目357项,资助经费3.87亿元,为青海实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部省会商制度建立后,科技部通过一大批项目的实施,推动了青海循环经济、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新能源、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领域在绿色发展上的战略性突破。”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说。
让“太阳能”温暖世界:一个资源大省的转型梦想
世界上最大的盐矿储地,世界上饲养牦牛最多的地区,中国河流发源最多的地区,中国出产冬虫夏草最多的地方……青海,拥有着令人惊叹的资源。
电力、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青海堪称我国的“资源宝库”。
不过,青海人很清醒:资源总有一天要用完,重工业低效率又高污染,进行绿色发展的战略性突破势在必行。
2013年7月5日,青海德令哈,50兆瓦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一期10兆瓦工程并网发电。从这一天开始,我国自主研发的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达到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水平。
以太阳能综合利用为核心,推动青海新能源经济发展。时间回到3年前,2011年10月27日,科技部与青海省政府在西宁举行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签字仪式暨第一次工作会商会议,明确提出了“推动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构建青海太阳能、高原风能、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互补的能源体系”的战略目标。
——让太阳光照亮大地。
玉树州,曲麻莱县,一个动人的故事正在上演。
这里,原本仅靠一座二级水电站供电,因为电量不足,冬日里只能隔天供电,且仅可供6小时。
2013年12月,在科技部门的支持下,这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离网光伏电站——青海玉树州曲麻莱县7.203兆瓦分布式离网光伏电站,年总发电量约为1060万度。
如今,这里的发电量可满足曲麻莱县城3866户常住户,1万流动人口,还有自来水厂、肉联厂、鹿厂、砖厂、寺院的基本用电需求。
再看西宁国家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这里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为依托,基本形成了多晶硅冶炼—多晶硅铸锭—单晶硅拉晶—切片—电池片—光伏组件—青海光伏电站终端市场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聚集了石英坩埚、光伏玻璃、光伏铝边框、光伏逆变器等配套光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