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投资者来说,要推广分散式的太阳能发电,经济性将是其首要考虑。《新能源法》就是通过优惠的金融、政策和法律条件来打动投资者安装光伏设备。有保障的投资环境十分必要,这包括配套的安装补贴政策、长达20年的并网保障以及明确的所有权界定。德国的经验是,确保用户不用增加任何其他费用就能并网发电,以及可以得到银行的配套贷款,这两项措施十分有效。此外,通过发展银行提供小额长期贷款可以保障分散式的发电分布。
这位官员表示,根据德国的发展经验,让投资者充分了解光伏技术以及相关的机遇和风险非常重要。政府除了要确保产品的质量标准,做好售后保障,也要制定标准对安装公司和项目实施者进行规范,颁发认证,并制定统一透明的保障规定。此外,选址的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并网保障以及长期维护和运营都是重要因素。也就是说,政府要做好宏观谋划与设计。
发电和用电地区差异需要通过电网输送来平衡,因此,及时将电网发展纳入规划十分必要,尤其是在法律规定电力公司必须优先收购新能源电力的情况下。
柯尼希说,《新能源法》改革鼓励民众进行了光伏设备的大规模安装,吸引了大型能源公司的投资,也建立了大型太阳能电站。过去十几年里,德国的太阳能发电成本下降了90%。
未来《新能源法》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限制电价上涨
支撑德国新能源基础设施快速推进的是巨额的补贴。据估计,今年德国将拨付200亿欧元的补贴用于新能源的发展,其中,用于太阳能产业的补贴就达到90亿欧元。
而光伏太阳能产业获得的高额补贴背后,是德国不断上升的电力成本。光伏发电早期的补贴价格为每千瓦时50多欧分,远高于传统能源每千瓦时不到30欧分的价格,而按照《新能源法》规定,这一补贴价格还得20年保持不变,可以说,自从推行新能源电力补贴以来,德国的电力成本大幅上升。此外,太阳能峰值阶段的供电能力超过用电需求,给电网造成负担,电力公司还须为这些“用不出去”的能源支付费用,这导致德国电价节节攀升。
电价上涨给大部分民众和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电价负担,引起了他们的不满。据统计,每户德国普通家庭每年需要多支付230欧元的电费作为新能源费,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涨。
在解决电费上涨的问题上,德国联邦政府对能源密集型大企业给予补贴,但民众和中小企业却并不在受补贴之列,换句话说,推行新能源的巨大财政支出最终落在了民众和中小企业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