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季度财报发布的时候,英利公司则组织人力对外宣传“二季度将扭亏”的声音。
“不是很乐观,去年四季度行业最赚钱的时候,英利没有实现扭亏,而今年二季度组件价格从年初的4.5元人民币/瓦,跌至3.9元人民币/瓦以下,扭亏的难度更大了。”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光伏企业高管指出。何况,公司每个月需要偿还的利息就达到4100万美元。
这并非英利首次对外表示将实现扭亏,2012年,王志新就公开对媒体表示,“公司第三个财季将开始扭亏,明年将会实现盈利”。未想,迎来的却是竞争对手的扭亏,以及两极分化的拉大。
“眼下欧洲市场萎缩,美国实施双反,英利在日本市场做不过晶澳,在国内市场反应过慢,在依旧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组件产品价格下跌,英利又惯于低价、不惜利润的在市场拼杀,内部运营费用高昂,基本上扭亏乏术。”有券商分析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在采访中,英利仍然将这样的境遇归结于“大环境”。然而,国金证券报告指出,“经过2013 年的行业复苏,大多数一线组件企业经营现金流改善显著,元气逐步恢复,面对旺盛的终端需求,扩产冲动强烈”。
战略之失?
英利似乎陷入了一条境况尴尬的囧途,这一局面或许与其近年来在战略上的一系列动作不无关系。
2007年,英利赴美上市,第二年即遭遇金融危机,苗连生带领管理层前往井冈山誓师。之后,高调宣布将光伏电池组件价格每瓦下调1美元,引爆中国光伏企业在国外的恶性价格拼杀。
2009年,在中国第一次由国家组织的太阳能并网发电招标会上,英利与国投电力的联合体爆出每瓦0.69元的竞标价中标,这个报价远远低于当时业内2元左右的成本价,被行业称为“地狱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