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减少碳排放的各种制度和机制看,最终都落实到碳排放量的测量和评价上,但我国目前缺乏碳排放相关的基础数据,制约了非高耗能企业能效和碳管理工作的开展。
采用行政强制措施对节能和碳减排进行管理是各国采用的措施之一。虽然在宏观调控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行政命令缺乏灵活性,又受制于财政资金的余缺程度,在引导中小企业等非高耗能企业碳减排问题上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国亟需建立有效市场机制,在碳减排问题上让市场唱主角,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中小企业自觉自愿进行碳减排。
英国 CRC 机制已经在非高能耗企业能效和低碳管理方面提供了重要实践,我们应该借鉴英国 CRC 机制经验,充分调动非高耗能企业参与碳减排的积极性,完善碳减排市场机制,促进我国非高耗能企业碳减排。
加快打造中国版 CRC。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碳排放报告制度、碳排放配额制度、碳排放奖惩制度、审计制度等;其次,结合我国行业发展和企业实际,形成中国版 CRC 机制的配套政策体系;再次,选择典型地区试点实施中国版 CRC,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分阶段、分地区、分行业、分排放源全面推进中国版 CRC。
构建非高耗能企业低碳管理平台。实现非高耗能企业能效比分析和能效管理考核,加快中国节能服务市场的发展。低碳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以下系统:一是注册登记和报告系统,主要负责碳排放配额的生成、存放和对配额账户进行管理;二是碳排放交易系统,主要完成碳排放配额的交易过程;三是企业碳排放管理系统,主要完成企业碳排放计算以及第三方核算过程。
研究建立我国碳排放核查和认证评价制度。包括 CRC 在内的各种碳排放制度和机制最终都落实到碳排放量的测量和评价上,促进我国非高耗能企业的碳减排,也要尽快建立碳排放核查和认证评价制度。一是要充分利用我国已经建立的认证认可体系,联合多部门建立国家的碳排放评价制度;二是在我国现有与碳减排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划基础上,推出具体行业或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测量和评价政策,加强碳排放的政策推动力和法律约束力;三是在技术层面上,尽快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和行业发展水平的统一的碳排放测量和计算方法学体系,尽快形成统一、完整、综合、准确的碳排放评价数据库。
(作者单位:工信部赛迪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