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需要从技术、政策角度打出一套“组合拳”。诚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3月主持召开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时指出的,必须用硬措施完成节能减排硬任务。而硬措施,重点包括强化技术创新,这也是各国的惯例。比如国家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和重点行业低碳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既鼓励各种产学研联盟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投入,也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先进成熟的技术推广应用,尽早产生效益。
硬措施还包括完善价格、配额等政策,让节能减排的责任与能力相匹配。比如通过价格杠杆调节企业节能减排行为,此番广东就将电力企业的免费配额比例由97%降为95%,钢铁、石化和水泥企业的免费配额比例不变,仍为97%。因为欧美国家的电力企业没有免费配额,而且电力企业作为四个控排行业中占比最大的企业,它的经济实力更强大,也能承担略重的责任。
另一方面,在财税、融资等领域创新让节能减排更经济,发挥它的激励效果,实现产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比如,推进绿色融资,建立节能减排与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信息共享联动机制,把节能减排信息作为综合授信和融资支持的重要依据。如果节能减排工作做得好,也能附带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那么企业对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当然会更高。又如,加大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执行力度也能有效督促企业实现节能目标,节能就是省钱,就意味着提升利润。
还有就是积极推行市场化机制,尤其是构建碳排放权交易统一市场。尽管按计划2015年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碳交易,但当前七大区域性试点市场刚刚起步,还在探索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但统一市场不仅仅是地域上的统一,还需要借力金融市场,比如促进碳排放权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增加碳排放市场的流动性。让碳排放交易市场与金融产业交互作用,形成良性循环,这就能反过来激励实体企业积极参与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