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如何挣脱成本魔障?

2014-09-29 17:18:39 太阳能发电网
  光伏新政实施以来,光伏产业似乎正从困境中复苏,然而光伏从业者在满心期待的同时也有着种种困惑和疑虑。目前靠政策扶持和电价补贴重新焕发生机的光伏产业,在内需市场的开拓之路上,能走多远和多久?  尤其是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历经多年的发展之后,即使步入了无需补贴也可自我发展的市场化阶段,这不免引人深思,中国的光伏电价补
 
  打开阿里巴巴宝藏的钥匙——提升质量
  自光伏产业降生以来,业内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提高清洁能源生存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就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尤其是提高电池的光电转化率和组(配)件的使用寿命。
  这些年来,光伏业界从未忽视质量的提升与技术的更新,在光电转换、变频传输、器材制作、智能调控等方面皆取得了一定的降本增效成果。可是,过去几年中光伏电站的建设和产出成本却仍在节节拔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而最近有些触目惊心的调查材料或许有助于驱散迷雾并发人深省。
  据调查,有关方面对近几年兴建的光伏电站进行了初步的统计,我国已建成的大型光伏电站,无论是已投产还是未并网待投产的项目都出现了因质量问题造成的光电转换率严重衰减。据说,已建成两三年的电站,其中百分之三十出现了功率衰减,甚至有些电站的衰减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这成为了项目实际亏损的主因。
  这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多年来,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光伏产品一直保持着质量和价格竞争优势,对外承建的光伏电站,其工程质量也深得好评。那么,什么原因使它在内需市场上栽了跟头呢?
  略加深究,不难发现,这些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光伏电站,其项目承建不外乎以下几种背景:
  一是政府招标中,有关部门与光伏企业利益勾连,骗标得到的财政扶持工程;
  二是某些地方搞政绩,凭借土地财政的权威,以土地、借贷“优惠”为诱饵,让贪图暴利的投资者与带有光伏标签的房地产联合开发;
  三是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跟风且不顾条件上了光伏产业,但质效都无竞争力,不思调整,拼力要搞自我消化式的电站;
  四是一些财大气粗的国有企业为项目披上了光鲜的绿色外衣,重大项目因此成了“花瓶项目”。
  总之,这些工程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在投资上,不动元气,投资者既可以得到廉价的土地、巨额的财政支持、多种开发的投机取利,还可以不必或极少承担投资风险,甚至是转嫁风险;在工程建设上,由于几乎没有投资风险,而且项目大多都不是为了自发自用而建,因此,这些工程基本都是建成后就进行转让,接手单位另有他人,质量风险也自然由有关部门来垫背了。
  所以无视质量的乱象贯穿了不少光伏电站建设的始终。据知情者披露:前几年,为降低项目造价,谋取暴利,不少兴建的项目使用劣质劣材,偷工减料几乎成风。
  当时,光伏市场已经处于畸形的发展状态:优质品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能经得起质量考验,却无法在国内市场立足,劣质产品却由于低价和经营“灵活”大受青睐。
  在某种程度上,此类劣质电站的建设几乎可与房地产开发中为应付竣工所做的“一次装修”等同而语。这样的项目怎么可能质量达标呢?
  在这里,更应该反思的是:这并不是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未达到造成的。
  相反,这完全是对不良企业所生产的劣质产品的庇护放纵,这是一种可以避免的人为过失。
  总而言之,质量保证是光伏降本增效,获取生存发展空间的第一把金钥匙。 

作者: 房渊钊 来源:solarzoom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