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中国互联网端和大众媒体最关注的明星人物只有一个:埃隆·马斯克。
这位40出头的年轻富豪、纯电动汽车特斯拉创始人在中国开始了他的首秀。他接受了央视的对话栏目的采访,与杨元庆、周鸿祎等国内科技大佬进行一场“极客对话”,又密集接受了央视、
创新电网运营体系 特斯拉的中国超级充电站计划里,最引人注目也是最标新立异的,就是其号称全部电力将100%由太阳能来供应,并将“绕开国家电网而独立存在”。
考虑到特斯拉在北美和欧洲的充电站都没有这样的口号,所以即使没有技术论证也可知这样的表述一定是公关手段,更多地是迎合中国消费者潜在的逆反心理。事实上充电站与电网公司及电力体制的关系必然是微妙的,因为在电动汽车的初始发展期对电网物理和运行体制上的冲击并不大,但是等到数量达到一定程度,问题就复杂了。比如一个充电桩的容量至少是10kW,特斯拉甚至要到120kW,如果一个特大城市比如北京的电动车比例到20% 即达到100万辆,那么假设每天晚上下班后大家都同时给车充电的话就会产生至少10GW的尖峰负荷,这已经超过整个北京地区电网最高负荷的一半—-虽然这假设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但充电站的容量设计与充电方式的设计必须要与电网公司配合则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从电力来源上,虽然技术上来看,很多人都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天气条件下,在充电站附近圈一块地搞光伏发电需要的面积太大了几乎不可能。但这只是在现行电力体制下的事实,如果终端自由电力交易市场真正形成,充电站运营者大可以在新疆铺设一大片新能源发电基地,然后通过特高压输电网送回上海充电站—-只要还是同一个电网,那么在新疆上传1度电,再从上海下载1度电,依然是自发自用,所需不过是支付电力传输损耗费用而以。事实上欧洲的电力交易市场就是如此运作的,由此对整个新能源和电力生产格局都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有这些,正是充电站带给人类的冲击之四:创新电网运营体系。
如上只是简单的推衍,还未作更充分的设想就可知: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充电站建设就可对城市和人们生活产生如此多的影响。如果再往上高推,由此一个国家的整体能源战略,汽车行业走向,城镇商业体系,数据管理安全等等都必须由此做出革新:究竟有多少煤和天然气将用于发电,燃料电池汽车和电动汽车的发展数量,既有的汽油柴油加油站是改造还是放弃,汽车电子数据如何使用并保证安全等等,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协作体制和操作平台,各种技术发展和商业计划不仅是需要被政策准许和金融扶持,更需要被规划,被监管,被整合,被宣传……
其复杂程度确实会令全体公务员头皮发麻,但奈何这正是人类发展到今天对社会结构提出的必然要求:所有的资源都必须在更广阔更深入的层面以更加互动和更加智能的方式整体运作。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并非易事,而其得失评判标准也将超越口碑和选票,只能执于历史之手。
带着这样的宏观描述再回头来打量如今中国的特斯拉热潮,不禁让人充满忧虑:为什么这么多人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分不清欣赏和追捧的区别?这么多年来屡屡发生的事情是,某个点缀着高科技光芒的事物,不加分析的被舆论吹捧,于是迅速演变成全民关注,全民狂欢,最后就是全民复制。如果我们放弃对整个产业和体系的研究,只关注某一两个具体的产品,甚至大幅度的为其倾斜资源(比如上海市在2014年将拨出3000个免费牌照给纯进口电动汽车),其对行业和国家发展的伤害也许将在数十年之后才能体现。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提供线索,细微如充电站产业链,使该交由政府还是公司来完成,是国企还是外企会做的更好,是大力计划推动还是任其自由竞争更好――本文虽处处以特斯拉为例,并非为其站台,而是试图揭示如此小的一个公司,尚且知道在行业革命到来之前,如何举重若轻的抓住充电站这个切入点步步为营。
那么一个国家的能源与经济体制创新,是否会从建一个充电站开始。
作者:廖宇 来源:钛媒体
责任编辑:gao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