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发电为农业基地插上科技“翅膀”

2014-10-29 11:22:21 太阳能发电网
中间葡萄、地上草莓的立体种植方式,提高了土地空间利用率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农业基地纯粹就是种果蔬等农产品。而在泉州泉港区前黄镇、涂岭镇,1600多亩流转土地华丽转身,成为现代化的农业基地。这种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简单地在土地上添盖大棚,更体现在科技、思维、管理上的全新变革。昨日,记者来
  千亩土地流转 农民收益增加
  早些年,古县村与坝头溪沿岸的其他村庄一样,环境状况差强人意。这一两年来,泉港区上下投入巨大力量对坝头溪进行整治,如今沿着坝头溪行走,可见溪流绿水潺潺,两岸洁净怡人,一改往昔杂、脏、乱的景象。
  环境是农田产生效益的助推剂,溪流两侧环境变好,一些农业项目开始进驻。前黄镇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农业基地开始在前黄镇古县村、涂岭镇下炉村等7个坝头溪沿岸村庄流转土地1600多亩,1亩地流转年租金1000多元。 目前,还有1300多亩的土地被列入流转计划中。
  农业基地投产后,为当地农民带来不小的效益。2013年3月份以来,每天平均有200多名村民在基地工作,其中40岁到60岁的农村剩余妇女劳动力占很大比例,当地农民年增收共600多万元。“不仅有份地租,闲暇时还能在这里打些工,等于有两份收入。”当地村民老李说,在基地干活,一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而且工作也比以前自己耕种来得轻松。
  科技助推生产 大棚也能发电
  在农业基地里,记者体验到很多新奇的做法。大棚里,葡萄种在上方,下面套种着草莓;上面种着火龙果,下面种百香果。“现在葡萄种得密些,等新大棚建好后,立即移栽过去,很快可以投产。”李金龙介绍,这样的立体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使用价值。在他看来,现代农业基地不仅得讲究前沿的农业技术,更要提升农业思维,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样才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古县村一处桥头,工人们正在搭建金属架。起初,记者以为是在搭建普通大棚。“是大棚没错,它们的搭建、外观和种植大棚一样,但是是可以发电的大棚!”李金龙说,基地引进博士后人才,购买高科技专利,着手开发利用设施大棚进行发电。这些大棚用硅板等收集太阳能,继而发电,理论上,每平方米大棚每天可发电0.8千瓦时。到年底之前,基地将在3处建成3000平方米的试验大棚。
  据了解,该项目计划总投资近亿元,计划3年内在设施大棚上建成15万平方米柔性硅晶薄膜光伏发电设施,设计年发电能力4000万千瓦时以上,这将是福建省光伏农业第一站。

作者:邱志坚 廖培煌 肖咸强 来源:泉州网-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gaotin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