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贤:光伏业进入企业品牌经营时代

2010-09-06 11:27:28 太阳能发电网
曹仁贤 研究员,十届安徽省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合肥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专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研究20余年,是我国太阳能、风能发电行业的知名专家。现任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中国农机协会风能设备分会副理事长。 ——

怎么看待品牌经营的?
  曹仁贤:的确,我们在品牌的爱护和维系方面,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实际上,阳光电源从创业以来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着这个品牌,同时还不断充实和创造新的品牌内涵,使阳光电源的品牌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我认为,一个企业品牌要想保持一种有张力和持续的美誉度与知名度,最关健的还是要把产品的质量做到一流,这是最基础的工作。因为任何品牌都是基于产品来实现的。
  那么,如何贯彻和执行品牌战略?我认为最重要的首先还是产品品质,也就是产品一定是比同类产品更有特色、性能更好、创新更快,尽管名牌产品价格可能高一些,但其性能也是最优的。我们从开始到现在更新换代了很多产品,但我们一直都聚焦于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产品本身的性能和耐用性等体现客户价值的方面,我认为这是我们领先的原因。
  实际上,这个过程需要很强的品牌意识。比如从设计上来讲,我们一直严格地追求提供更高端的价值,别的产品能用五年,我们就要做到能用十年;别的产品能用十年,我们就做到十五年。这样的设计理念和品牌战略,是跟我们目标客户群的需求相呼应的。因为你无论做多少的品牌策划和宣传,一次质量事故就会把你的形象彻底击毁。
  同时,正如对产品质量的关注一样,我们对品牌形象的传播也是持之以恒的,就拿广告来说,我们不会做一次或做几次就不做了,我们会经过相应的评估和对品牌宣传的年度策划,进行持续地品牌传播。
  还有,我们也会做好无形知识产权的保护,比如“SUNGROW”这个商标就是全球注册的。
  随着企业的状大和品牌的崛起,品牌的内涵肯定也会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我们使终都把品牌建设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任何有可能损伤我们品牌的事情,我们都会非常认真严肃地对待。同时,在品牌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去发现、纠正和完善其内涵,并进行价值提升。
  不过,我们也很清醒地认识到,跟国际知名的大品牌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到国外参加专业展览会,面对几十个国际品牌,那时的压力是很大的。当然,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动力,在如何把阳光建设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品牌上,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们每年都会参加很多的海外营销活动,也学习并积极吸收一些国际朋友的建议和先进做法,就是希望从国际化的角度来审视我们品牌的缺陷,并以此对产品和形象做一些改进,因为阳光电源因为SUNGROW是要大步走出去的。


  规模不等于竞争力
  记者:
您如何看待光伏行业盛行的全产业链模式?阳光电源是不是也有进入光伏产业其他环节的考虑?
  曹仁贤:我们的确也考虑过其他环节,并做过也尝试,比如系统集成,把整个电站做起来。但最终我们发现,我们没有这么多的资源和能力,我们的能力还不足以做更多的事。现在我们时常告诫自己,外边的诱惑太多,我们需要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需要专注和做减法。
  很多企业家成功以后,就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但我认为,企业只有做好一个环节以后才有可能去做加法,所以现在做减法是为了未来能够做加法。很多企业只愿意做加法而不愿意先做减法,实际上是没有找到做加法的正确方法,那些横向相加只是简单盲目的多元化,或许一时之间企业抗风险能力是增强了,可当遇到更专业的竞争对手时,市场就很容易失守。
  全产业链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获得市场垄断地位。其之所以比较吃香,也还因为目前国内的企业评价体系有一些误区。我们都希望把企业做大,而不是做强。很多企业,一年十几个亿的销售收入,但利润只有千多万甚至几百万,可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这样的企业却很优秀。而在现代化的企业评价体系中,这样的企业是不值钱的,因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最终是要给股东创造价值,如果企业不能创造最大化的股权收益,谁会买这样的股票?
  很多企业依靠关连交易和内幕交易重复计算利润,把规模做得很大,其实却没什么实际价值。比如一些企业有很多下属企业和分支机构,相互之间可以产生很多交易。但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来讲,这些都是关连交易,只能计算一次利润。这样的企业从长远来说是有问题的,这样的500强,其实就是500大,这样的大是不堪一击的,不但掉头困难,瘦身也困难,因为惯性很大。
  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不是以大来衡量的,而是以其是否能在某个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多少价值来评价的。企业是靠资本投资来发展的,而资本的本性要追求回报,是希望投入最小化而收益最大化。因此,一些关健的经营指标远比规模对企业健康发展更为重要。但由于规模成为我们衡量企业的一个标准,因此就导致很多企业盲目地往上下游发展以扩大规模,可如此一来,不仅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可能在任何一个环节都难以形成竞争力。
  企业真正做到全产链的均衡发展,可能距离死亡也就不远了。但对有些企业来讲,所谓的全产业链可能更多地还是考虑自身原材料成本的消化,在一个产业配套建设并不完全的行业,这样做还是有利的。

 

  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从三月底到现在国内新增了约400条25兆瓦的晶硅电池生产线,合计年产能达10吉瓦,超过了此前国内十年来所有产能的总和,您怎么看待这样的扩张?
  曹仁贤:我觉得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周期性,只不过光伏产业的周期频率有些过快了。一个产业的发展总是会在投资和过剩之间循环,会形成一个自然淘汰机制,会有一些企业退出和死掉。因此光伏产业的扩张是很正常的,这么多的企业都能这个行业里生存和淘金,说明扩张的理由是存在的,产业最终自然会形成淘汰机制,让那些更有竞争力的企业胜出。
  市场越大,越是需要向专业化和精致化发展,需要细分市场,只有当更多的企业进入,才会激励创新。市场经济就是过剩的,没有过剩就没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创新。
  因此政府不需要过多限制产业的发展,过多的调控是没有用的,你不批准他上项目,他完全可以去其他地方其他国家,比如去越南,这样的话,我们的钱反而跑出去了。所以产能调控这种手段的杀伤力很大,需要克制,更不能一刀切,这样会扼杀很多有前途的企业。比如多晶硅,我就知道国内有企业能做出非常高纯的硅来,但却因为产能调控的原因一直拿不到项目批文,这实际上是在扼杀创新。

 



作者:吴军杰 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 责任编辑:admin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