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碳金融发展报告:碳价信号初步形成 全国市场建设存两条路径

2014-12-09 09:49:41 太阳能发电网
利马时间12月6日,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在秘鲁利马召开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大会的“中国角”边会上,发布了《2014年中国碳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提出,全国碳市场的构建可存在两条路径:一是自上而下的碳市场

  虽然试点地区基本均已对投资机构开放,但碳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微弱的流动性导致投资机构保持观望态度。除了率先引入个人投资者,深圳近期成功引入境外投资机构,但深圳在试点地区中市场总量最小,恐难以大规模地提高交易量。而受制于证监会的“37/38号文”,碳交易平台采用了限制市场交易活跃度的“T+3/5”交易模式。
  不过也能看到,经过一年的交易,碳价信号已经初步形成。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功能是释放碳价格信号,反映碳减排成本。各试点地区价格比较悬殊,截至2014年8月22日,市场价格最高达到130.9元/吨(深圳),最低为20.74元/吨(天津),成交均价最高为70.2元/吨(深圳),最低为29.6元/吨(天津)。从价格波动上来看,深圳波动幅度最大,达到+80%~-62%,上海和北京市场波动幅度相对较小。
  各试点省市基本将履约期设定在每年6或7月份,2014年履约前最后一个月的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比重,除天津之外均超过了65%,这说明大部分交易集中发生在最后一个月,以履约为主要目的,交易集中度过高,市场有效性不足,难以形成公允的价格。
  由于碳市场参与主体为控排企业,因此企业的交易能力直接影响了市场情况。报告发现,目前企业主体已经感受减排压力,但碳资产管理意识和能力仍有待提高。
  企业参与二级市场存在障碍
  报告以广东省碳交易试点为例,分析了企业参与碳市场的现状和挑战。报告发现,国有企业占比是影响市场结构的显著因素。
  广东碳市场的重要特征是排放密集型国有企业占据市场的核心地位,仅电力行业排放即占到了总排放的一半以上。根据调研发现,国有企业在参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的意愿明显不同。国有企业普遍将参与一级市场有偿分配活动视为政治义务,而对二级市场的交易活动缺乏积极性。由于国有企业在广东碳市场的主导地位,其风险偏好显著影响到了参与二级市场的积极性。
  在调研中发现,控排企业参与二级市场存在四点障碍。一是担心未来配额不足,希望留存配额。二是普遍未建立完善的碳管理体系。三是缺少专业性人才。四是政策不稳定,使得参与市场的风险较大。
  同时,分配方法也影响着企业参与碳市场。其中,历史法在具体实行中遭遇更多问题。
  由于数据条件约束,广东被调研企业实际上仍然以历史法为主,这些企业普遍反映采用历史法导致配额分配过少,其主要原因有三类。
  一种情况是行业景气发生结构性变化。在基准年2010-2012年之间,钢铁和水泥行业较为萧条,停产停工现象较为突出,而电力行业恰恰相反,处于满负荷运行阶段。因此导致钢铁和水泥行业配额分配较紧,电力行业分配较松。当前,钢铁与水泥行业处于利润较低甚至亏损阶段,无法承担较高的履约成本。
  另一方面,早期减排行动未被考虑其中。被调研的许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已经进行了较多的节能改造活动,进一步减排的空间相对较小,成本较高。这些早期的贡献并未在配额分配方案中考虑,使其获得较少的配额。此外,一些环保类项目能耗较高,导致当前排放增加,与碳减排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也制造了一定的不公平性。
  第三,企业检修、事故意外等突发情况未被考虑。大部分生产型企业每2-3年进行一次大规模检修,检修时间1-3个月不等。而采用历史法计算平均值时,并未将其剔除,使得配额分配过少。
  同时,报告也尝试分析了碳市场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通过调研发现,由于无法有效传递碳成本,广东碳市场的企业竞争力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其中,电力行业尽管盈利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支付能力,但未来几年的发电量预期不乐观,可能会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水泥和钢铁行业处于不景气周期,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亏损严重,由于其为高排放行业,碳成本极大的影响到了其现金流。石化行业净利润率6.6%,经营状况尚可,没有明显表现出对竞争力的担忧。钢铁和水泥作为竞争性行业表现出对公平性的极大担忧。由于其他地区并未实现碳交易,或者碳价格较低,导致本地区企业承受了额外成本,该成本无法转移到下游。个别外资企业表示在各种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有可能考虑搬迁。电力和石化行业由于垄断优势,其竞争力受到较小的影响。

作者:张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wutongyufg

太阳能发电网|www.solarpwr.cn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