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成立的北京中海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到今天全新的中海阳能源集团,10年来,中海阳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默默无名到声誉鹊起,从局限于光伏电站EPC到涵盖太阳能光伏、光热电站建设、投资运营、高端设备制造、技术创新”的转型跨越之路。 中海
记者:中海阳的第一个1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下一个10年,中海阳会怎么走? 薛黎明:中海阳下一个10年的发展思路,主题词可以用“转型”来概括,包括产业转型、技术转型、结构转型等方面。这个工作,其实早在2011年,我们就已经开始在布局了。
在2011年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判断,未来几年我国的光伏EPC行业将进入竞争激烈的“红海”阶段,利润空间和发展前景将极为有限。当然,我们并不惧怕竞争,但是我们需要新的方向,需要新的空间,需要更长远、更持久的经济增长点。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转型,就像当初,我们坚决放弃做离网式太阳能路灯一样,我们也需要重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我们不是完全放弃光伏EPC,至少从目前来看,这还是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是不是也能做一些从0到1的创新型、引领性工作呢?为我们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除了光伏EPC,我们还应该做什么?2011年,我们手里拿着5个亿的资金,面临几个选择,继续做光伏,还是做光热?最后我们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就是投资5亿元在成都成立一个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生产基地,转做光热发电设备。这对于当时我们只有十几个亿经营规模的企业而言,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而且也有相当大的风险。因为当时国内光热发电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起来,要走出这一步,是需要勇气的。
到2013年6月,我们的光热发电反射镜生产线成功投产,在国内是第一家,在国际上,技术水平也是领先的。现在,这个产品的销售势头非常好,不但在国内市场有订单,在国外,也有较好的业绩。因为我们最终成功研发出来的产品,不仅可以应用于光热发电,而且也可以应用于光伏和光热的热电联供领域,市场空间很广阔。
我们说转型,具体来说,就是在新的业务领域,要比别人快半步;传统业务领域,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大刀阔斧地放弃掉一部分。按照我们的规划,到2017年,光伏EPC占我们的产值比重要下降到四分之一左右,当然,现在是远远高于这个数字;那么其他的收入,由什么来填补呢?一是用于光热发电、反射型聚光光伏及太阳能热电联供等新产品设备的销售,这个要占到四分之一;二是持有部分光伏、光热、热电联供电站的运营权益,产值也要到四分之一;第三是光热发电EPC以及其他创新性收入,大约也占到四分之一。
对于这个目标,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现在布局已经基本完成了,成熟的产品也有了,可以说,起步非常好;所以我们有信心,下一个10年,中海阳会走的更远、发展的更好。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还会有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想法,从而对转型的方向作出一些调整;比如说,能源互联网,对能源互联网,现在电力行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也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和定义,我们认为,多种能源形式是完全可以互相融合发展的,传统能源可以与新兴能源融合发展,新兴能源之间也可以相互融合;比如我们正在推动的一件事,就是把太阳能热电联供和天然气的冷热电三联供联合循环起来,这样既能大幅度提高能源的利用总效率,又能为能源互联网的普及推广奠定区域互联基础。
现在国家正在倡导京津冀协同发展,这里不仅仅需要产业转型和升级,更需要新技术、新能源、信息流(譬如区域能源互联网)在应用渠道的先行示范,通过这种示范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必将让我们的京津冀地区乃至全中国的天更蓝、水更绿!
作者:颜新华 来源:中海阳能源集团
责任编辑:gaoting